東南網7月25日廈門訊(本網記者 鄒玒)7月25日下午,廈門市高新協會高層次人才分會成立大會召開。該分會由人才代表發起,廈門市委組織部牽頭籌備,旨在進一步團結凝聚人才智慧力量,發揮人才引領作用,促進人才產業融合,服務人才創新創業和廈門經濟社會發展。
據了解,高層次人才分會匯聚了全市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會員主要由國家“千人計劃”,福建省“百人計劃”,廈門市“雙百計劃”、“拔尖人才”、臺灣特聘專家、青年英才“雙百計劃”以及“海納百川”人才計劃中“白鷺英才卡”入選者等構成,它的成立標志著廈門市人才工作再上了一個新臺階。?
磁吸效應凸顯
大量海外“高精尖缺”人才積極入會
鄭立謀是廈門市高新協會高層次人才分會的首任會長。2008年,年過半百的他選擇離開美國,回到廈門,創辦了廈門艾德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今他已經是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福建省“百人計劃”專家,并獲得了“中國僑界貢獻獎”等多項國家級榮譽。在“雙百”資金以及一系列人才政策扶助下,艾德生物成長迅速,并于2017年成功上市,公司研發出20余種腫瘤個體化分子診斷產品,企業的拳頭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了國際領先,成為了我國腫瘤靶向治療領域的標桿企業。
在成立大會上,鄭立謀表示,自己愿意與全體會員一道,把平臺建設好,為人才創新創業和新時代廈門城市建設發展再出一份力,讓更多的人才匯聚在廈門這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成就自我、服務社會。
據悉,高層次人才分會的不少會員都是歸國留學人才,他們都是為了自己的理想,毅然放棄國外優渥的工作生活條件回國發展的。據統計,2017年廈門市新引進外籍人才比增28.9%。全球知名職場社交平臺領英網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廈門已成為國際人才遷移最顯著的15個城市之一。
匯聚行業精英
集合支撐城市快速發展的最重要生力軍
人才分會應人才所需,以“人才”立名,是廈門服務人才發展的標志性、集合性平臺。會員廣泛分布在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機械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廈門12大千億產業鏈群,以及教育、醫療等民生社會事業重點領域。
分會里的每名會員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精英,長期奮斗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線,是廈門市最重要的智力資源。接下來,分會將組織開展人才創業投融資培訓講座,通過定制式投資方案、提供個性化咨詢服務等方式,幫助人才走出創業過程中的投融資誤區,進一步助推高層次人才企業發展壯大。此外,分會還將牽頭組織廈門的生物醫藥類專家、人才企業走進弘愛醫院,開展技術成果對接,促進本地企業的研發成果在當地轉化。
當天下午,高層次人才分會的重要品牌活動——“白鷺英才講壇”首場講座也正式亮相。接下來,分會將積極開拓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渠道,通過組織開展國情研修、舉辦“白鷺英才”系列講堂、人才與產業發展論壇、開展學術研討、技術攻關、項目對接、投融資、成果轉化、培訓交流、信息咨詢等服務和活動,真正讓人才分會成為高層次人才的溫馨之家。
創新服務機制
激勵專家人才為廈門發展建言獻策
廈門一直以來都將創新服務機制、提升服務水平、促進人才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2012年,廈門就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由市委組織部直接管理的“高層次人才發展中心”,通過“白鷺英才卡”和“i人才”網站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多樣化、多渠道、便捷高效的項目申報、投融資對接、知識產權轉讓、人才產品推介等“一站式”高端服務。同時,廈門還是全國最早為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立法的城市,通過出臺“雙百計劃”、“海納百川”人才政策、“人才政策新18條”、“人才新政45條”等一系列高端人才集聚計劃和重大人才工程,一大批創新創業新鮮血液涌進廈門,并且迅速成長壯大,成為廈門經濟發展的“領頭雁”。
人才分會的成立不僅能夠共享服務資源,增加聯系互動,第一時間反饋并解決人才和企業在工作、科研、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突出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發揮人才智慧,總結典型經驗,為黨委、政府研究制定和落實各項政策提供咨詢意見。
接下來,全市各人才工作部門將助力高層次人才分會充分發揮優勢作用,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保駕護航,凝聚開創人才工作新局面的各方共識,為廈門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地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的創新創業之城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鏈接】
數字
截至目前,廈門市引進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10人,福建省“百人計劃”專家209人,高層次人才團隊近千個,留學回國人員突破1萬人,扶持培養1.3萬名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全市人才總量超過80萬,占就業人數的37.2%,比全國高出近16個百分點;高層次人才數量占全市人才總量的41.2%,引進高層次人才數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1425家,約占全省一半;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3.5件,是全國的兩倍多,廈門創新創業指數位居全國第九,是連續兩年工業轉型升級獲國務院表彰的四個城市之一。
近五年來,廈門市共組織12批556名優秀人才開展國情研修和專題培訓,激發人才愛國奉獻情懷。全市省級以上人才中共有黨員120余名,今年“兩會”期間共有80名人才擔任市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全市30多個市級黨群活動中心均設置人才會客廳、人才風采展等板塊,每年開展人才咨政建言活動,人才組織意識和政治歸屬感進一步增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