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許老太太,從臺灣來海滄,只為了向幫助過她的義工說聲:謝謝!“謝謝”的背后,是一個溫暖兩岸的故事,又與這座架在兩岸的橋梁——海滄兩岸義工聯盟息息相關。如今,這座橋梁不僅成為兩岸志愿事業融合發展的平臺,其全民參與性的特質,不僅彰顯了海滄高素質、高顏值的文明底色,也是全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中的一張靚麗名片。
7月24日下午,8旬臺胞許婆婆在時隔7個月后,再次回到海滄醫院,為的就是再見一見醫院里的“老朋友們”。
“我回臺北的這半年多,時常會想起海滄醫院的醫生、護士和義工。特別是永遠笑容滿面的導診陳小瓊,還有我的老鄉——義工陶善元。”
左一:陶善元 右一:陳小瓊
1 去年年底,許婆婆從臺北來海滄旅游。不過,在海滄才玩了一天,許婆婆就意外摔了一跤,急匆匆住進了海滄醫院的急診室。客服部導診陳小瓊,在許婆婆入院時,全程為阿婆辦理各種手續。
在急診室的三天中,除了醫生和護士的悉心照料,陳小瓊的笑容也讓第一次來廈的許婆婆感動不已。
“我們都是中國人,在海滄,我完全不覺得自己離開了家。留院觀察期間,護士和醫生對我這個老人家也特別照顧。日常護理和檢查做得細心,特別體貼,我感覺很溫暖。”
為了讓許婆婆在醫院不覺得寂寞,海滄醫院客服部的工作人員找來了同為臺北人的義工陶善元。兩位臺胞一見如故,也結下了后來的不解之緣。
2
留院觀察的第三天下午,只能臥床的許婆婆準備乘機回臺北,同行的只有一位女性朋友。
陶善元見狀,提出陪同許婆婆一行去機場。在機場等候的近三個小時里,已經68歲的陶善元搬行李、推擔架,承擔起許婆婆移動全程的重活。
▲陶善元
許婆婆和同行的好友現在說起陶善元,除了感激還有敬佩。在臺北養病期間,許婆婆還多次托海滄的朋友去問候陶善元。
“幸好有陶先生來幫忙,要不然回臺北也要受不少罪。出了醫院,陶先生還是這么熱心,我這次回海滄一定要謝謝他。”
對陶善元來說,他卻覺得,“這只是一件小事。做義工最大的成就,一聲感謝足矣。”
在臺北從事捷運(地鐵)建設行業的陶善元,早已退休。在武漢、長沙等多地短期居住之后,陶善元在2016年初選擇來海滄定居。
剛在海滄落腳,陶善元就閑不住了,跑到了附近的海滄醫院,報名加入海滄醫院志愿服務隊。同時,陶善元也成為海滄醫院志愿服務隊自2013年建立以來的第三名臺胞義工。
▲海滄醫院志愿服務隊
至此,陶善元每周都有三天要“泡”在海滄醫院,其他時間不是在社區就是在石室禪院繼續做義工。
“在醫院做義工,雖然只是引導看診陪同檢查這些小事,但對人的幫助更直接。只要做得動,我會一直做下去。”陶善元說。
3
海滄醫院的醫護人員對陶善元的評價更是不俗,客服部的洪速敏說,“陶伯伯是心存大愛的一位老先生。在海滄生活,也把愛心撒到各個角落。”
在2016年第三屆海滄兩岸義工嘉年華活動中,陶善元獲“最智慧義工”的稱號。
▲中:陶善元
海滄區志愿服務管理中心主任李碧蓮介紹,陶善元在海滄服務好幾年了,除了在海滄醫院志愿服務隊,他還在其他隊伍里做服務。他退休后繼續發揮余熱,帶動其他市民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是一個很好的文明示范。
在海滄兩岸義工聯盟的隊伍中,有不少同款“陶善元”。他們來自海峽對岸,在“美麗廈門·活力海滄”的熱土上播撒下義工服務的愛心種子,也帶動和激發了更多居民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
海滄兩岸義工聯盟成立于2014年10月12日,是全國首個兩岸義工聯盟,促使義工精神成為兩岸融合的共同精神和凝聚廣大群眾的重要聚合力。
2018年6月29日,臺胞社區主任助理志工服務隊成立,為海滄兩岸義工聯盟再添“新軍”。
目前,海滄兩岸義工聯盟已成為一個擁有30家成員單位,40000多名志愿者的志愿服務組織。“臺胞+社工+義工”三方聯動,成為海峽兩岸共譜愛心序曲的生動實踐,聯盟對臺交流工作更獲得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肯定。
海滄區志愿服務管理中心主任李碧蓮介紹,海滄兩岸義工聯盟有4萬多志愿者,包括社區志愿者、黨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等,涵蓋面廣豐富,形成了全民參與義工的發展態勢。
“大家周末有空,就會主動去參與各種義工活動”,李碧蓮說,從事志愿義工已成為大家的一個習慣。
2014年,海滄兩岸義工聯盟獲得全國青年志愿服務大賽的金獎。去年,團中央開展相關大賽活動,從歷年金獎項目中評選示范項目,海滄兩岸義工聯盟成為大賽示范項目的提名,比賽結果將在今年年底出爐。
2018年7月18日,廈門再獲“全國文明”稱號,成為福建省唯一獲此殊榮五連冠的城市。在榮譽的背后,正是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文明碩果。
文案/編輯:陳亞麗 部分圖片:廈門市海滄醫院 校對:暨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