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 5座天橋只有1座設置了無障礙設施 帶著疑問,導報記者走訪了東渡路和長岸路的5座天橋。 來到沈女士反映的東渡路東渡公交站旁人行天橋,導報記者看到,這座天橋在馬路兩側各有兩條“腿”。然而,看上去有些“陡峭”的樓梯卻沒有設立無障礙通道,也就是市民們口中的“緩坡”。莫說自行車,就是行李箱恐怕也很難抬過去。 導報記者順著臺階走到馬路對面,發現這邊也沒有無障礙坡道。而這側是國際郵輪中心,眾多游客過馬路還是會選擇天橋,畢竟選擇斑馬線的話還有不小的距離要走。 此時正好有兩名阿婆協同抬著裝得鼓鼓的手推車,小心翼翼地從天橋上走下來,可以看到,兩人的胳膊都在微微顫抖著。“阿姨,你們抬著這個重嗎?”導報記者上前攀談,“有十幾斤吧,里面還有一袋米。”一名阿婆說,他們從對面新華都超市采購柴米油鹽回來,因為東西多,只能兩個人抬,“我們每天都要走到對面買菜,有時候手都沒力氣扛車了,要是有一條坡道就好了”。 繼續往前走幾十米,離十字路口不遠處還有一座天橋,臺階較為窄小,兩側還是沒有無障礙通道。繼續往前100米左右,過街天橋同樣無“緩坡”。正巧陳女士推著坐輪椅的父親想要過街,發現天橋并無可供輪椅通過的“緩坡”,就往前走。“還好前面就是十字路口的斑馬線,還能夠過馬路。不然,也不知道走多遠才有設置通道讓我把我爸推上天橋。” 直到導報記者來到商檢附近的天橋才看到“無障礙通道”。幾座無“緩坡”的天橋,對有些居民來說,如同橫亙著的“大山”,讓他們望橋興嘆。 專家 設計不能按機械實行必須要符合大眾需求 在廈門從事建筑行業的資深專業人士巫先生說,在廈門,年代久遠的人行天橋都沒有無障礙設施,2008年后,規劃和設計跟上,此后建設的人行天橋都配備了無障礙通道,都是很緩的角度為30度的坡度,方便自行車等通行。 據悉,在島內,歸屬于廈門市政工程管理處管轄的人行天橋就有35座,其中大部分都設置有無障礙通道。“如果硬要在沒有無障礙通道的人行天橋加裝無障礙通道,就得在中間加80厘米的緩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巫先生這樣說道。 相關人士表示,無障礙通道的問題其實不在于技術層面難以達標上,而是對細節的把握,對民眾心理切身的感受和體驗。設計不是按政策機械實行就足夠了,必須要符合大眾需求。這不僅僅只針對殘障人士,還需要把社會上的老人、孕婦、小孩甚至是推行李箱的民眾都考慮進無障礙環境的打造中去。 據介紹,廈門島內空間和市政道路相對擁擠,建設人行天橋時更多考慮的是車行因素和車子的通行效率。不過,也有不少市民建議,既然有些人行天橋沒有設置無障礙通道,那市民只能多走點路,推自行車或電動自行車等,繞路從設置有斑馬線的紅綠燈路口通行到對面。 |
相關閱讀:
- [ 07-30]男子騎車過馬路被小車撞飛 頭部等多個部位受傷現已就醫
- [ 07-21]行人亂穿馬路或被罰“站崗” 新規處置不文明行為
- [ 06-15]濱北一路段多處窨井蓋發出高分貝噪音 馬路變“鐵路”
- [ 06-09]蟒蛇半夜橫穿馬路 的哥停下車悉心守護仍被撞
- [ 03-27]老人過馬路被轎車撞飛 送醫后搶救無效死亡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