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河長制后,官潯溪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組圖/記者殷磊攝)
工作人員說,過去污染溪流的牛蛙池現在已經達到復耕的條件。
廈門日報訊(記者 席愷 殷磊 通訊員方淑霞)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廈門的靚麗品牌和寶貴財富,保護好廈門的優美環境,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讓“藍天碧水”成為廈門恒久的驕傲,本報今日開始推出“河長制河長治——打好碧水保衛戰”特別報道,旨在展示廈門全面推行河長制后河流環境保護取得的新成效,同時通過曝光違法違規案例,對河道“亂占亂建”“亂排亂倒”“亂采亂洗”等現象實行有效監督,形成全社會共同呵護廈門水環境的良好社會風氣。
河流水域水質的好壞,表象在水里,根源則在岸上。
去年3月,《廈門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出臺實施后,廈門立即著手調查河流污染源,對流域范圍內工業點源、農業面源和生活污染源總量構成及具體分布進行分析,其中牛蛙、畜禽類等列為全市河流主要污染源類型。
經過前期摸排,在全市范圍內確定了需要清退的牛蛙養殖場地3861處,清退工作隨即展開。根據相關規定,所有清退工作要在7月30日之前完成。其中,國省控斷面流域的牛蛙養殖地清退工作需在7月15日完成。
截至7月31日,全市的牛蛙養殖地清退工作全部完成,清退率為100%。
當前,鰻魚等水產養殖場地的清退工作也正在開展。
鳳南農場:清退牛蛙池8.8萬平方米
8月1日上午9時多,鳳南農場相關負責人徐列偉會同同安區河長辦、同安區農業與林業局的工作人員,來到同安鳳南農場后坂村緊鄰廈沙高速的一塊空地上。他們是來復查牛蛙清退工作的——7月20日,鳳南農場最后一個牛蛙養殖場地被拆除、回填。
這里地面平整,已經完全看不出牛蛙池的痕跡,曾經供養殖人員居住的屋棚大門緊鎖。“現在這里已經達到復耕的條件了。”徐列偉欣慰地說。
牛蛙清退工作清單上顯示,這里的牛蛙池面積為543.7平方米。正常情況下,牛蛙養殖池每平方米可產牛蛙100余斤。7月20日,這里在清退、拆除時,大多數牛蛙還未長成,但總量也超過了1萬斤。
小小的牛蛙池,養殖巨量的牛蛙,每天產生的養殖污水量非常大。無序養殖的牛蛙成為繼生豬之后農村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后坂村,在清退拆除之列的牛蛙池有25個,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整個鳳南農場被清退的牛蛙池占地面積達到8.8萬平方米之多。在清退工作開展前,每天都有大量的養殖污水從這些牛蛙池流入不遠的官潯溪中。
官潯溪:還原了野趣喚醒了鄉愁
上午10時30分,記者來到鳳南農場土樓村附近的官潯溪畔。只見溪水青綠,水中游魚可辨鱗鰭,兩岸綠植拱衛,說不盡的旖旎動人。
同安區水利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按照全面推行河長制的要求,鳳南農場全面展開生豬退養、牛蛙清退工作,這里的溪水面貌發生了巨變,發渾、有異味的水體變成了迷人的風景。市區兩級還對官潯溪開展了生態治理工作。治理措施堅持還溪流以自然生態,采用改良河床、修復河岸、防洪漫灘等技術措施,讓河流具有了自然彎曲的河岸線,豐富了水生動植物,恢復河流生態水系的同時,還原了野趣,喚醒了鄉愁。
牛蛙池被拆,意味著養殖戶失去了生活來源和收入。如何對養殖戶進行安頓,成為清退拆除工作完成后面臨的問題。對此,同安區相關部門積極應對,鼓勵養殖戶轉崗轉業,繼續再生產。“農場片區除了養殖,在種植上一樣能做出好文章。”徐列偉介紹說,他們正在引導被清退的牛蛙養殖戶種植一些新型水果、蔬菜,這樣的產品銷路很好,未來發展前景也很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