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圖片 記者陳理杰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璐 通訊員 葉玨)8月的陽光,熱辣耀眼。
在鼓浪嶼的最南角,時光把歲月故事堆疊進觀海別墅中的草木里,看著它們榮榮而生。
黃世華老人緩緩抬起頭,從記憶深處勾出點點回憶,他的父親黃奕住,20世紀20年代投資籌辦了廈門第一個商辦自來水公司,并于20世紀30年代將供水管網鋪上鼓浪嶼。彼時,除了商船、客船之外,往來鷺江的還有運送自來水的汽船。
光陰似箭,水務集團接過了廈門城市供水建設發展的接力棒,在新時代的號角聲中,投身供水事業。
每年,黃世華和妻子都會從國外回到鼓浪嶼小住。近幾年,鼓浪嶼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島上的供水壓力也比以往增加許多。“尤其是這兩年,島上很多地方都在破路埋管。”黃世華對此很欣喜,島上的供水工作又邁上一個新臺階。而這背后,是水務人于島上不爭朝夕、默默耕耘的結果。
今天,晨報記者就帶您走近一位“守島”多年的水務人,傾聽他與這座島的“水之夢”。
用雙腳認識每一寸土地
“強誒,又出來巡街了?”
“是啊,剛去筆山路看施工現場。”
鼓浪嶼島的島民口中的“強誒”或“強哥”,指的是水務集團廈門營業所鼓浪嶼服務點的陳建強。無論刮風下雨、寒冬酷暑,你總能在鼓浪嶼街頭看見他穿著灰色的制服,忙前忙后。
“我走得很快,你們未必跟得上我。”明年就55歲的陳建強,走路帶風,他打趣自己身體健康、未經歷中年發福的原因是“每天健步走5到10公里”,然而這話背后卻有著份無奈———鼓浪嶼島上沒有任何交通工具,陳建強又秉信基層工作是“靠走出來”的,每天上班時候便一直“在路上”。
陳建強雖不是鼓浪嶼人,但他對琴島的了解,細致到知道哪里長著幾棵什么樹的程度。“我用腳來認識每一寸土地,”陳建強對此說得一點也不夸張,有時候,他比地圖更“好用”,“哪根水管埋在哪里,是什么走向,問我就清楚了,不需要圖紙”。
半個工作日過去了,陳建強的工作服濕得像從水里撈出來的一樣,微信步數已有一萬多步。
簡單地吃過午飯,陳建強推著用簡易購物車改裝的工具車,來到復興路上林奶奶的家里,為其調試新安裝的水管。
通往林奶奶家的小巷,只有一人多寬,從前各家水管、水表,就沿著小巷兩側墻體肆意“生長”。前陣子,陳建強便為這條小巷重新規劃并改造了水管布局———管道被埋入地下,水表也被統一劃入用原木打造的隱藏式表箱里。
“強誒把水管工作做得很好。”林奶奶逢人就夸,“我們認識很多年了,他很熱心,鄰居們有關于用水的事,就會打電話麻煩他。他不僅幫我們規劃好了新管道,這條接入家里的水管,也是他換的”。
如果你的手機里沒有陳建強的電話,那就說明你還未在島上長住。只要多住上一陣,你就會認識“包攬大小事”的陳建強了。他也正是水務人扎實、敬業的典型代表———在大街小巷,有無數水務人,為廈門的供水事業忙碌著。
用真情得到居民信任
陳建強還時時耐心傾聽、關心居民,深受群眾信任。
走在游客必經的龍頭路上,你會覺得很清爽。一路上,你很難發現自來水管線、水表箱的存在,因為它們都被“藏”起來了。
為配合鼓浪嶼供水管網改造,其配套供水設施改造也同步啟動。2016年3月,龍頭路作為示范路段,迎來“首發”改造。龍頭路有上百戶商家,當時,大多數商家對配套供水設施改造是持反對意見的。
說服商戶同意改造設施的燙手山芋,最后落到陳建強手上,大家都認為這事“只有強誒搞得定”。而陳建強也不負眾望,在接下來的3個月里,他每天都用超過10個小時的時間逐家逐戶做工作,“最多的一戶,我談了五次”。
陳建強說,其實與用戶們溝通有技巧,就是要真心為他們著想。比如主動關心用戶們的管道、水質情況,及時解決一些小問題或疑難雜癥;換管的時間也盡可能緊湊,把停水時長控制在兩小時以內。
為了美觀,原本“到處爬”的自來水管線,被橫平豎直地收進了背街小巷的墻體上,再統一納入隱藏式水表箱中。就連小到如管線拐彎時的角度這樣的細節,都被陳建強精心考慮。而所有的設計,均由他一人操刀。
2016年至今,鼓浪嶼共改造完成500個表箱,超過2000戶居民或商家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