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西路地下綜合管廊內部,各種管線在這里“安居”。 依托智慧管廊管控平臺,工作人員可以遠程監控管廊運行狀態。 地下綜合管廊內部有多種感應設備,實時監控管廊狀態。 管廊益處多 解決“馬路拉鏈”問題,減少給人民群眾帶來不便 消除“蜘蛛網”架空線,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品質 減少管線漏損、事故,延長管線使用壽命,保障城市安全運行 統籌地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節約土地資源 促進綠色節約發展,生態效益顯著 廈門管廊建設 “六個率先” 率先頒布管理辦法 率先實施有償使用制度 率先采用預制工藝 率先推行市場運作 率先將管線融入地鐵空間 率先將雨污水納入管廊 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海奎 通訊員 蘇宜勝 圖/記者 王協云)不久前,市民陳先生一家,搬進了位于翔安南部新城洋唐居住區的新家,家門口的洪鐘大道,是他每天必經之地。讓陳先生頗感好奇的是,這條主干道上,幾乎看不到一根電線桿,路面也十分平整,很少有窨井蓋。原來,途經這里的供電電纜、自來水管、通信電纜等“生命線”,全都住進了寬敞舒適的“集體宿舍”——地下綜合管廊,這就意味著,臺風來了,不用擔心電線被刮斷;水管需要維修時,也不用對路面“開膛破肚”。在翔安南部新城,陳先生不僅可以實現安居夢,還能實現宜居夢。 城市建設,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筑牢城市“里子”的重要工程,是破解“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問題,提升城市承載力和宜居度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廈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落實中央關于推動實現綠色生產方式和城市安全發展的決策部署,在財政部、住建部的支持指導下,將管廊建設融入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積極發揮特區先行先試優勢,全面推進全市綜合管廊建設,圓滿完成國家試點三年建設任務,形成了“規劃有統籌、建設有標準、管理有制度、資金有來源、運營有保障”的廈門模式,為全省、全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積累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同時,也有力提高了城市綜合承載力,促進了城市高顏值建設。 |
相關閱讀:
- [ 09-03]因綜合管廊工程需要 今起翔安西路部分路段禁行
- [ 05-21]翔安新機場配套工程有新進展 地下管廊主體工程已完成近半
- [ 05-10]翔安新機場“生命線”已完工一半 是我國最長地下跨海管廊
- [ 03-05]翔安新機場開建全省首條“裝配式預制疊合板”綜合管廊
- [ 02-26]春節期間不停工 翔安新機場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加速推進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