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埋地組合生態技術 多系統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和踐行者 “我們要做的,就是政府頭痛的、民眾關注的、投資者喜歡的、中聯環能解決的環境綜合污染治理和修復問題。”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俞義泉如是表示自己的城市生態修復理念。 事實上,這樣的理念形成,觀念轉變,如何滲透在具體的建設之中,絕非一日之功。 在規劃層面上,注重系統解決污水分布處理與集中處理的關系問題。為此,廈門市規劃委、發改委、市政園林局等部門經多次研究討論,提出污水生態型區域治理的先進理念,最終規劃在杏林灣流域就地建設分布式污水再生處理站,原進入杏林灣的排洪渠分段設置截流溝和截留污水泵站,將旱季污水和初期雨水全部截留進入就地建設的生態型區域處理站進行處理,出水達到生態補水標準就近補入杏林灣水體。 目前,杏林灣流域已建成污水生態型區域處理站8座及56座村莊污水生態型處理站,處理規模達到13.0萬噸/天,近期再增建4座中等污水生態型區域處理站,規模10.0萬噸/天,合計總規模可達23.0萬噸/天,補入杏林灣流域讓水質逐步恢復,整體水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 “在建設層面,我們認為,水環境治理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工程建設,更重要的是建設+服務的比拼,系統的解決問題。”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培勇說。 為此,中聯環致力于技術創新,通過自主創新研發出“分布式埋地組合生態技術”,充分模擬微生物、土壤、植物及空氣和陽光紫外線等功能組成的生態凈化鏈,重建水體自凈、再生的能力,體現自然生態綜合自凈的原理和生生相息、循環再生的功能,改變了傳統污水廠對周邊環境帶來的二次污染,提升了處理站周邊環境的生態品質和土地的商業價值。 力求解決環保的鄰避效應,力求解決污泥和臭氣污染問題,這一全新技術鮮明的特點是顯而易見的: 零占地,處理站建在綠化帶下,基本不占或很少占用城市空間;零距離,處理站的紅線就跟城市中心五星級酒店紅線僅差一條馬路的距離;零轉輸,節省大量管道的收集及泵站轉運;零排放,作為河道和灣區的補水源;零污染,對周邊環境沒有污染,解決污水深海排放的痛點和監管難點。 在運營層面,將項目建設、運營在招標中與EPC、PPP、BOO等相結合,并在政府支持下加快分布式生態型水處理項目的建設與推廣。 急政府之所憂,想民眾之所愁。從水處理綜合解決到水環境系統整治,從市政污水、農村生活污水到垃圾滲濾液、黑臭水體流域整治領域,提供一攬子的生態解決方案,做國內最具競爭力的環境綜合整治解決方案提供者和產業資源整合者,中聯環將眼光投注得很遠,腳步放得很長。 打破傳統污水處理模式 全產業鏈生態型綜合治理模式走向全國 在先進的突出理念支撐下,中聯環打破傳統的污水處理模式,摸索出全新的“廈門模式”正日益引人側目。 新城區開發,污水管網無法快速形成;老城區,人口暴漲,污水量激增,用地緊張,管網改造難度大,老污水廠無法擴建,升級改造困難;農村污水,排放分散且面廣,污水橫流,沒有排水渠道,管網修建成本高。如果還用老辦法,顯然是行不通的,只有改革才有出路。 環保工程的調試及運營是保證出水達標的最重要環節,針對水處理項目的建設及管理,中聯環打破了傳統污水處理項目設計、采購、建設、運營各環節條塊分離的舊模式,以企業的主動作為和擔當,果斷采用更具責任感的建設管理模式——“EPC+O”模式(設計—采購—施工—運營一條龍)。 “從前期規劃到后期維護的全產業鏈服務,增強了項目實施的協調性與運營的高效性,有效地解決了設計、采購、施工、運營等環節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避免了傳統模式各環節分離,導致責任不清、互相扯皮等問題的發生,實現了對項目整體的有效控制,確保項目建設及運營效果。”劉培勇介紹說。 在埭溪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記者看到,通過污水就近收集管網,每家每戶的生活污水統一收集,經過地下調節池、生化膜處理等工序處理后,形成清澈透明的再生水,再經生態處理成“生態水”,水質達國家A級以上標準。 劉培勇表示,針對這樣的污水管網不完善的城市新城區和農村小城鎮地區,我們提出了創新的“葡萄串”理論,改變傳統“大集中”的污水處理方式,采用將污水資源化分散處理、就近回用的新型模式,既節約大量傳統污水廠需要泵站及遠距離傳輸的大口徑管網費用,又可以節省后期的運行管理費用,形成科學合理、模塊組合、分散消化、循環利用的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回用完整系統,為減輕市政和環境壓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先進的“EPC+O”全產業鏈服務模式、獨創的“分布式埋地組合生態技術”,創新的“葡萄串”分布理論,最終形成了廈門水環境治理技術和水環境設施綜合運營的全新模式。 在這樣的模式運行下,處理站與城市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做到新城區建成一片,環境改善一片,生態修復一片的良性發展;處理站利用公共綠地建設,與周邊環境零距離接觸,對環境影響零污染;就地解決了農村生活污水污染,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這樣的整體系統解決方案,正是中聯環在水環境治理近二十年的創新實踐中對廈門的獨特貢獻,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水資源專家王浩的評價,廈門的水源整治已走出了國內其他一些城市“就水論水”的死胡同,通過大批分布式生態水處理系統的成功建設,已經從“末端大集中治理”變為“源頭區域分布減排”,其成就讓全國矚目。 |
相關閱讀:
- [ 09-25]廈門集美法院強制執行惡意欠薪老板 助26名工人追回26萬元
- [ 09-22]廈門集美滸井社區書院舉辦中秋游園活動 促進居民融合
- [ 09-21]集美街道:小豬佩奇教小朋友分垃圾
- [ 09-21]廈門集美區切實加強黨的領導 圓滿完成村居換屆選舉
- [ 09-21]廈門集美民警救下輕生男子 胳膊被咬傷流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