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場陳氏傳統糊紙技藝傳承人陳賜勇、陳賜堅展示紙質人偶面具。 林志杰 攝 廈門集美依托轄區內的11個非遺傳習中心培養守藝人,開展社會普及活動,并探索生產性保護—— 讓非遺項目活起來傳下去 東南網9月2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抒捷)非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印記,也是體現城市個性與延續活力的關鍵所在。對于非遺而言,傳承人既是承載者,也是傳遞者。換句話說,非遺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與教學能力,是保護與發展非遺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然而,由于傳承人普遍年事已高,不少非遺項目已然面臨“人亡藝絕”的危機。 作為主心骨的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在老去,后續力量又難以為繼,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如何避免傳統技藝失傳、斷檔?近年來,集美深入挖掘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建檔,先后成立11個非遺傳習中心。非遺保護單位依托傳習中心調動傳承人“傳幫帶”的積極性,培養守藝人,開展非遺進學校、進社區等社會普及活動,并探索“非遺+旅游”“非遺+研學”等,力圖讓非遺項目活起來傳下去。 傳承,培養守藝人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廈門市首屆歌仔說唱征文與展演大賽在集美區文體中心青少年宮展演廳開賽。在這場全市性的比賽上,各路選手手持銅鈸、竹筷,配合著樂器敲擊奏唱。當天,生動詼諧、平仄押韻的語言,粗獷豪放或溫文婉約的唱腔,吸引了許多觀眾前來觀看。 大賽不僅觀演人數多,還征集到了30余篇原創的新作品。盡管數量不算太多,但仍讓業內人士感到高興。“非遺包括口傳文學、傳統戲劇、手工藝等十大類別?!奔绤^非遺保護工作負責人高愛民說,傳統曲藝傳承人分為表演型和創作型兩種,現實中創作型人才稀缺,一定程度上導致非遺只能傳承前人留下的作品。此次,原創新作的出現,說明歌仔說唱在保護的基礎上還有了發展。 歌仔說唱是流傳于廈門、漳州及臺灣等地的民間說唱藝術,源自宋元時期。明末清初,隨大量閩南人移居傳入臺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臺灣歌仔戲。上世紀50年代,廈門曲藝界大膽創新,創造了荷葉說唱等新形式,如今本地流行的主要就是荷葉說唱和月琴彈唱。已故的荷葉說唱大師林賜福,是集美首位歌仔說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在他的影響帶動下,集美前場社區被列為歌仔說唱傳習中心。 “從傳承譜系上看,林賜福和他生前的好友,荷葉說唱知名作者陳令督同屬第一批省級非遺傳承人,是第一代,林賜福的女兒林惠真和徒弟陳寶珠是第二代,此外還有區級傳承人林福成等?!备邜勖裾f,前場歌仔說唱傳習中心掛牌后開過多屆培訓班,這些學習者有大人,也有孩子,覆蓋各年齡段。 歌仔說唱實現了活態傳承,是集美非遺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當地不斷加大力度搶救和保護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取得豐碩成果和寶貴經驗。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創新性地推動建立各類非遺傳習中心?!鞍ㄉ蟼€月新成立的前場陳氏傳統糊紙、孫厝樂安傳統舞獅、后溪霞城陣頭等,目前集美已有11個傳習中心。”高愛民說,作為以代表性傳承人為依托的民辦非企業機構,非遺傳習中心的成立,形成了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傳習中心、傳承人共同發力的新模式。 傳習中心的作用毋庸置疑:成立之前,非遺項目的力量是分散的,成立后形成了合力,不僅可以相互交流促進自身業務精進,還能有計劃更科學地推動非遺傳承與保護。周勇堅是霞城陣頭負責人,據介紹,陣頭是廟會慶典或迎接海內外鄉親時的表演,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標準的禮儀、動作、腳步和套路?!瓣囶^表演需要口傳心授?!彼f,現在陣頭隊里30歲以下的年輕人近20人,希望借助剛批復的傳習中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把這項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
相關閱讀:
- [ 09-25]廈門集美法院強制執行惡意欠薪老板 助26名工人追回26萬元
- [ 09-22]廈門集美滸井社區書院舉辦中秋游園活動 促進居民融合
- [ 09-21]集美街道:小豬佩奇教小朋友分垃圾
- [ 09-21]廈門集美區切實加強黨的領導 圓滿完成村居換屆選舉
- [ 09-21]廈門集美民警救下輕生男子 胳膊被咬傷流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