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王玉婷 通訊員 洪恒亮)“雙十一”反而更貴?預售商品并不優惠?越晚買越便宜?“雙十一”剛結束,這場狂歡的余韻還沒有散去,廈門不少市民在“剁手”后紛紛吐槽自己的遭遇:忙了半天,并沒討到期望中的實惠。
套路1
“雙十一”不一定最便宜
市民張女士是資深淘寶用戶,打算趁著“雙十一”囤一些消耗品。打開日常購買化妝品的某家天貓品牌旗艦店,張女士看到許多商品已經標上“雙11狂歡價”的字樣,一款熱門卸妝膏正在促銷,售價每瓶119元。
“這款卸妝膏我以前在‘6·18’購物節以更優惠的價格買過,那時候算下來一瓶不到80元。今年‘雙十一’反而比較貴。”張女士很失望,“‘雙十一’不是號稱‘全年最低價’嗎?”
魏女士也有同樣的疑惑。“這款眼霜售價278元,以前在‘6·18’‘9·9’等購物節會打折,到手價只要220元左右。今年‘雙十一’有送一些所謂的贈品,但沒有降價,感覺還是不如以前實惠。”魏女士說。
套路2
有的商品先提價再打折
“有些真的是套路!”昨日,市民殷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準備購買一件祭祀用品,提前很多天就將其加入了購物車,沒想到平時售價15元的商品,在臨近“雙十一”的前幾天,突然漲價到25元。
雖然“雙十一”當天,經過店鋪優惠券、購物津貼滿減等一系列優惠后,商品實付金額降到了15元左右,但這樣“先漲后降”的價格,讓殷先生覺得受到了欺騙。“這樣的折扣不是騙人嗎?讓我覺得以十分優惠的價格購買,事實上都是商家的套路。”殷先生感嘆,“還耗費了我不少時間精力,‘雙十一’真的沒實惠”。
套路3
提前預訂未必更劃算
“我早在10月22日就支付了定金,預訂了這款預售的隱形眼鏡護理液。”一般來說,購買預售商品可以享受更多優惠,所以市民吳先生在購買常用品牌的隱形眼鏡護理液時,選擇下單了一款“雙十一”預售套裝,并最終支付了156元。根據“雙十一”活動規則,如果買家臨時更改主意不購買商品,定金無法退還。
可到了“雙十一”當天,令吳先生郁悶的是,他的朋友在同一家店發現了另一個商品鏈接,當天直接購買一套只需要135元。
“預售、交定金,各種麻煩,156元,而‘遲到’購買,卻只要135元!”吳先生很氣憤,覺得這是欺騙消費者的行為,于是聯系商家反映情況,希望可以退回差價,商家卻解釋新鏈接是“雙十一”當天前兩個小時的促銷活動,有限時、限量、限購等多重限制,所以無法以此為憑據退回差價。
“雖然相差的金額不算多,但是我感覺自己就像被耍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吳先生郁悶地說,自己以后不會再參加“雙十一”預售了。
套路4
最后時刻折扣更多
“提前做好購物計劃,計算了各類滿減活動與折扣,只為了能搶到優惠,沒想到,商家卻在后面搞促銷!”市民金女士告訴記者,她購買的一款護膚品在11月11日當晚最后1小時,突然發放大額優惠券,還毫無征兆地出現了第二件半價的活動,并追加了贈品。金女士凌晨搶購時花費了282元,本以為已經足夠優惠,可“雙十一”最后1小時下單,算上各類突然增加的優惠折扣,最后只需花費135元。
“做了各種攻略,還熬夜守在那里,結果卻多花了147元。”金女士有些無奈。
據了解,為了在最后幾小時“沖銷量”,部分商家會在“雙十一”臨近尾聲時開展更多促銷活動——直接降價、追加贈品等,吸引消費者再次沖動購物,引起原本不想買、買不起的消費者產生消費欲望,以達到提升“雙十一”當天營業額的目的。
同步
“雙十一”剛下單
假客服立馬找上門
昨日,市反詐騙中心發布了這樣一起案例。“雙十一”當天上午,小王在網上購買了一件衣服。當天中午,小王接到“客服”的電話,稱小王買的衣服沒有交易成功,要退款給小王。“您的芝麻信用分不夠,無法轉款,我先幫您提升芝麻信用分吧。”對方說。隨后,小王就將手機收到的驗證碼報給了對方。之后立馬收到銀行卡被扣款4999元的短信。小王聯系“客服”,對方卻讓小王在“有錢花”平臺貸款10000元。小王沒有懷疑,將10000元轉到對方賬戶。轉完后,“客服”要求小王再次匯款,小王這才發現被騙并報警。
警方提醒,“雙十一”后,市民可能會接到自稱電商平臺、店鋪客服的電話,這時一定要第一時間進行核實,切不可向陌生賬號轉賬匯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