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平大籠甜粿,堪稱“閩南一絕”。 每年正月初九如期登場,兩柱重約1500斤,堪稱“閩南一絕” 同安區還有兩項同批上榜,分別是農民畫和澳頭蠔干粥 廈門晚報訊(記者 黃文水 通訊員蔡力 黃秀萍 圖/何東方)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來自同安區祥平街道的“大籠甜粿傳統制作技藝”在新增項目名錄中榜上有名。至此,前后歷經9年,大籠甜粿傳統制作技藝入選省級“非遺”,祥平街道轄區的省級“非遺”項目及省級“非遺”傳承人數量在同安區各鎮(街、場、開發區)位居榜首。 昨日,記者從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了解到,由同安區祥平街道鳳崗老年人協會申報的“大籠甜粿傳統制作技藝”入選新增項目名錄,屬于“傳統技藝”類別。新增項目名錄,全省合計有68項,其中我市共有7項,同安區占了3項,分別為:大籠甜粿傳統制作技藝、農民畫、澳頭蠔干粥。 根據福建省政府要求,各地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福建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同安區文化館介紹,崗頭蒸做大籠甜粿正月初九敬天公的習俗及其制作工藝,歷史悠久,工藝獨特。其始于清朝早期,一直延續到1951年,因客觀原因,該民俗在崗頭消失。欣逢盛世,2011年農歷正月初九,在祥平街道重視下,在全體村民的呼聲中,一度消失了60年的歷史民俗在同安重現。此后,每年的正月初九,大籠甜粿(年糕)如期登場,兩柱大籠甜粿重約1500斤,蔚為壯觀,堪稱“閩南一絕”。 記者手記 匠心守藝實至名歸 廈門晚報訊(記者 黃文水)早在9年前,晚報以《祈福甜粿一個700多斤,消失60年的民俗同安重現》為題,獨家報道了祥平街道鳳崗社區崗頭制作大籠甜粿民俗的恢復,該民俗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早期。經晚報連續九年的報道,該民俗知名度逐年提升,2013年,“崗頭大籠甜粿手工制作技藝”正式入選市級“非遺”名錄。 9年來,在同安祥平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重視下,晚報持續呼吁、宣傳,鳳崗社區、鳳崗老年人協會等一直堅守,“大籠甜粿”聲名鵲起,最終入選省級“非遺”。 民俗是歷史的再現,是鄉愁的寄托?!爸灰修r歷正月初九,我們就有蒸不完的大籠甜粿,一年更比一年高?!兵P崗社區老人協會會長洪振宗的這句話,生動地反映了祥平人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守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堅信,祥平街道對文化傳承的持續重視和扶持,會有更多的“非遺”涌現,讓更多的市民共享文化惠民成果。 |
相關閱讀:
- [ 12-26]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廈大校園 上演“文化真人秀”
- [ 12-10]非遺融入日常生活須現代“激活”
- [ 11-13]非遺傳承還需多與現實對接
- [ 11-05]傳承!“翔安風”勁吹 非遺產品唱主角
- [ 11-03]特寫:文博會高校展區里的“非遺”風(圖)
- [ 11-03]廈門中心對話閩南非遺研討會在廈門中心舉行
- [ 09-25]廈門集美:讓非遺項目活起來傳下去
- [ 09-15]紀錄片讓非遺文化更生動更鮮活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