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思明區這些非遺,你都知道嗎? 東南網4月1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 實習生 李姍姍 通訊員 夏思萱/文 施辰靜/圖)“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除祛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p> 在近來大熱的電視劇《老中醫》中,中醫人必學傳統湯劑藥理“湯頭歌訣”,再度引人注目。 和劇中人用普通話背誦不同,在廈門市思明區,一位年逾8旬的老中醫,卻用一種更為古老的閩南語曲調,將“湯頭歌訣”吟唱成曲,口口相傳。 在人文薈萃的思明區,如今仍活躍著許多像“閩南語湯頭歌訣”這樣獨特又悠久的非遺文化。非遺傳承,歷久彌新,思明區正全力讓非遺文化走上群眾舞臺,走進社區、學校,打造思明之魂、培植思明根脈,讓百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A 閩南語古調唱“湯頭歌訣” “升陽益胃參術芪,黃連半夏草陳皮,苓瀉防風羌獨活,柴胡白芍姜棗隨……”思明區東坪山路露豐堂外,她一邊吟唱,一邊梳理枇杷葉上的絨毛。 閩南語湯頭歌訣傳承 她叫白鷺,80歲高齡的老中醫。每日仍坐診看病的她,是閩南語湯頭歌訣的非遺傳承人?!皽^歌訣”是中藥湯劑的俗稱,記錄了中醫常用方劑300余方,分為補益、發表、攻里、涌吐等20類。一副中醫湯劑藥材多味,制法繁瑣,藥材名稱抽象枯燥,不便記憶和掌握。古人便嘗試著將一些傳統的靈驗藥方,改成詩歌,使其合轍押韻,朗朗上口,方便識記,廣受學醫者歡迎。 而白醫生卻用最古樸的閩南語古調,吟唱《湯頭歌訣》,也唱出了最有韻味的中醫藥傳承。據悉,露豐堂白氏中醫源自宋朝御史王氏,后傳至白氏家族,興于元朝,明朝后期移居海外。民國期間,白醫生的父親白天福隨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歸國,救死扶傷。 白醫生自小耳濡目染,4歲便開始學習《閩南語湯頭歌訣》,9歲認藥學醫,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中醫?!爸嗅t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不能丟,要讓更多人了解學習中醫藥知識?!卑揍t生說。而思明區也極力推動著“閩南語湯頭歌訣”的非遺傳承。 在思明區的推動下,白醫生和她的弟子們走進了松柏小學、故宮小學等小學,開設“小小中醫班”,教同學們學唱閩南語湯頭歌訣。以歌訣為引,傳授中草藥知識,也讓孩子們領會閩南語的古老韻味。 如今,白醫生吟唱的《閩南語湯頭歌訣》也完成了所有錄音,為傳承發展留下了原始聲音資料。 而白醫生的親傳弟子、也是她的兒子張斌醫生,近年來也和廈門大學閩南語專家展開系列合作,將推出《湯頭歌訣》的閩南語正音著作,給特殊閩南語發音的詞句標注音標、修注韻腳,還將作出歌訣的譜調,以便于歌訣今后更好地繼承與發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