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文體> 正文
分享到:

廈門思明區這些非遺 你都知道嗎?

2019-04-17 08:27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和劇中人用普通話背誦不同,在廈門市思明區,一位年逾8旬的老中醫,卻用一種更為古老的閩南語曲調,將“湯頭歌訣”吟唱成曲,口口相傳。

廈門思明區這些非遺,你都知道嗎?

東南網4月1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 實習生 李姍姍 通訊員 夏思萱/文 施辰靜/圖)“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除祛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在近來大熱的電視劇《老中醫》中,中醫人必學傳統湯劑藥理“湯頭歌訣”,再度引人注目。

和劇中人用普通話背誦不同,在廈門市思明區,一位年逾8旬的老中醫,卻用一種更為古老的閩南語曲調,將“湯頭歌訣”吟唱成曲,口口相傳。

在人文薈萃的思明區,如今仍活躍著許多像“閩南語湯頭歌訣”這樣獨特又悠久的非遺文化。非遺傳承,歷久彌新,思明區正全力讓非遺文化走上群眾舞臺,走進社區、學校,打造思明之魂、培植思明根脈,讓百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A 閩南語古調唱“湯頭歌訣”

“升陽益胃參術芪,黃連半夏草陳皮,苓瀉防風羌獨活,柴胡白芍姜棗隨……”思明區東坪山路露豐堂外,她一邊吟唱,一邊梳理枇杷葉上的絨毛。

閩南語湯頭歌訣傳承

她叫白鷺,80歲高齡的老中醫。每日仍坐診看病的她,是閩南語湯頭歌訣的非遺傳承人。“湯頭歌訣”是中藥湯劑的俗稱,記錄了中醫常用方劑300余方,分為補益、發表、攻里、涌吐等20類。一副中醫湯劑藥材多味,制法繁瑣,藥材名稱抽象枯燥,不便記憶和掌握。古人便嘗試著將一些傳統的靈驗藥方,改成詩歌,使其合轍押韻,朗朗上口,方便識記,廣受學醫者歡迎。

而白醫生卻用最古樸的閩南語古調,吟唱《湯頭歌訣》,也唱出了最有韻味的中醫藥傳承。據悉,露豐堂白氏中醫源自宋朝御史王氏,后傳至白氏家族,興于元朝,明朝后期移居海外。民國期間,白醫生的父親白天福隨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歸國,救死扶傷。

白醫生自小耳濡目染,4歲便開始學習《閩南語湯頭歌訣》,9歲認藥學醫,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中醫。“中醫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不能丟,要讓更多人了解學習中醫藥知識。”白醫生說。而思明區也極力推動著“閩南語湯頭歌訣”的非遺傳承。

在思明區的推動下,白醫生和她的弟子們走進了松柏小學、故宮小學等小學,開設“小小中醫班”,教同學們學唱閩南語湯頭歌訣。以歌訣為引,傳授中草藥知識,也讓孩子們領會閩南語的古老韻味。

如今,白醫生吟唱的《閩南語湯頭歌訣》也完成了所有錄音,為傳承發展留下了原始聲音資料。

而白醫生的親傳弟子、也是她的兒子張斌醫生,近年來也和廈門大學閩南語專家展開系列合作,將推出《湯頭歌訣》的閩南語正音著作,給特殊閩南語發音的詞句標注音標、修注韻腳,還將作出歌訣的譜調,以便于歌訣今后更好地繼承與發揚。

B 上百把兵器 展“小操隊”雄風

白醫生引導孩子們認識中草藥的同時,蓮前街道何厝社區居民何而凱帶領著鄰居老少,操練著非遺陣仗“何厝小操隊”。從安館、行禮、開場、擺陣、表演、收陣,小操隊的每個步驟都依照古法。

何厝小操隊

忽聽得鼓點急促,陣首大旗開路,“虎頭盾”戰隊緊隨,筑起防御陣型。“長兵器”分兩小隊迎面對壘,紅纓槍、鉤鐮槍、蛇形槍、魚叉、釘耙、扁擔、丈二槌等長兵器矛頭相向,劍拔弩張。“短兵器隊”隨后就到,雙板斧、雙鞭、雙月鏟、短戟、虎尾繞(閩南語音譯)等短器械靈活閃現。“火銃隊”壓陣,鳴“槍”示警,戰局一觸即發。“何厝小操隊”的精彩,不止于上百把冷兵器的亮相,更在于陣法的變幻和動作的精彩。

表演者將通過推、劈、撲、刺、挑、滾、踢、砍、攔、絆、倒、甩、封、掃、撞、彈、鉤等動作要領,將陣法生動展現。“小操隊”陣法變化復雜,單是虎頭盾陣法,就分為單面陣法、疊面陣法、五面陣法、十面埋伏等諸多變形,觀眾只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領隊何而凱介紹,“何厝小操隊”是一種官兵操,代代相傳,延續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據悉,明朝末年,鄭成功為抗清平夷,在何厝村外圍設防御軍營。村中民眾自發組織鄉團籌集武器,習武練兵保衛家園。當時,村中志士頻頻向鄭家軍將士請教防御陣法。這些陣法由何厝村民小團體演練,所以稱之為“何厝小操隊”,后來逐漸成為一個民俗活動沿襲下來。何而凱的父親、爺爺、曾祖父都曾是小操隊的成員。

盡管,“小操隊”一度停滯了十多年,不過,幾年前,熱心的何而凱等人,在村里廣泛招募隊員,請教老人們,恢復陣法,重新操練,許多青壯年及中小學生都加入其中,如今小操隊已經有70多人。

入選思明區區級非遺后,“何厝小操隊”備受世人矚目。他們曾赴金門交流表演,也在思明區主辦的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上一展風采。去年思明區非遺宣傳日活動上,他們還在中山公園驚艷了眾人。

對于“何厝小操隊”的傳承,何而凱充滿了信心,他們打算利用暑假多多召集孩子來學習。

C 非遺活態傳承 守護思明文脈

在何而凱看來,非遺傳承不僅是文化使命,更在城市化快速推進中,讓何厝人的情感有了承載依托——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

除了“何厝小操隊”,何厝社區還呈現著“送王船”“宋江陣”“閩南童謠”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區級非遺傳承人、何厝小學音樂老師張萍介紹,何厝小學還原創發行了一張閩南童謠CD,其中收集的《囝仔嬰》《中秋暝》等15首校園原創閩南童謠,均出自學校老師原創,為的就是讓閩南方言“活化石”口口相傳。

放眼人文薈萃的思明區,如今仍活躍著眾多獨特又悠久的非遺文化。目前,思明區共有講古、廈門漆線雕等8個國家級非遺項目,閩南皮影戲、延平郡王信俗、廈門珠繡等9個省級非遺項目,龜糕印技藝、廈門布袋戲等5個市級非遺項目,通背拳等15個區級非遺項目。南音則是世界級非遺項目。

非遺傳承,歷久彌新,思明區正全力讓非遺文化走上群眾舞臺,走進社區、學校。如今已經有20多個非遺項目進入了13所學校,同時在仙岳社區、大同社區等社區開展非遺冬令營、夏令營活動,為非遺傳承注入新動力。

思明區還在鷺江街道老劇場文化公園常態化開展“閩南曲藝匯”活動,開設講古場,搭建非遺展演臺,挖掘具有特色的閩南傳統文化資源,在周末、傳統節日常態化開展各類閩南文化展演、體驗、培訓等活動。

同時,思明區首屆文化遺產藝術生活節上,非遺項目傳承人更是一一亮相,與市民零距離互動。而近年來,思明區打造的“尋根廈門記憶 守護思明文物”系列活動,也讓歷史文脈得到了保護和傳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思明區精心打造的“示范樣板書院”——金榜書院,將發揮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閩南優秀文化的平臺作用,讓更多非遺走進公益課堂,豐富城區書香氛圍與文化內涵。


更多>>相關圖片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