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人士就業創業,專業機構來幫忙
廈門市殘疾人創業創新孵化基地舉辦創業沙龍。(受訪者供圖)
康復者在“圓夢苑”康復休閑吧服務顧客。(資料圖片)
康復者在“車美容”康復洗車場工作。(資料圖片)
東南網5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抒捷 通訊員 陳鷺)每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全國助殘日。今年助殘日以“自強脫貧,助殘共享”為主題,呼吁社會各界扶殘助殘,勉勵殘障人士自強自立。穩定就業與自主創業,是殘障人士積極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廈門,一些醫療機構和社會組織致力于提升殘障人士的自理能力,提供精準的職業培訓和崗位匹配,努力拓寬就業與創業的渠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就業不易,創業更難
說起謝啟明,廈門人都不會陌生。年幼時因意外失去一條腿的他,4年前報名成為一名義務交警,此后那個拄著拐杖在車流中指揮交通的身影,感動了無數人。有一次,謝啟明到北京培訓,發現當地有一個“中途之家”,專門為傷者提供生活自理能力和職業技能的指導培訓,這讓他萌生了將平臺“移植”到廈門的想法。
“廈門雖然擁有完善的殘疾人康復中心,但缺乏傷友交流的平臺。”謝啟明說,不少傷者依賴家人照料,生活狀態較閉塞。2016年,他創辦了廈門市中途之家脊髓損傷者服務中心,投入數十萬元對場地進行無障礙化改造。在這里,面積約400平方米的區域內設有生活區、活動區、培訓中心和創業中心等。
廈門“中途之家”除了致力于提升殘障人士的自理能力外,還提供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謝啟明認為,自食其力是大家融入社會的重要途徑,但他也坦言,穩定就業對于這個群體來說并不容易。
首先是用人單位接受度不高。謝啟明說,廈門“中途之家”一些有就業意愿的傷友,都有過“盡管符合崗位要求但由于身體缺陷被婉拒”的求職經歷,甚至有些企業對殘障人士缺乏尊重。其次是工作環境限制。謝啟明告訴記者,曾有一些愛心企業家表示愿意為殘障人士提供一些崗位,但走訪后發現缺少相應的設施。“比如廠區沒有配備無障礙衛生間,殘疾人員工不可能每次都尋求同事幫助。”他說。
事實上,就業難同樣是精神障礙康復者面臨的問題。仙岳醫院醫務社工部工作人員陳巧梅告訴記者,精神障礙患者康復出院后大都待業家中,就業率很低。即便進入職場,就業面也很窄,大多是相對不需要溝通交流的崗位,實際上并不利于融入。
就業不易,創業更難。3年前,廈門市大眾創業就業促進中心建成并運營省內首家殘疾人創業創新孵化基地。該中心理事長柯明國說,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許多殘障人士也有創業的好點子,卻因缺乏相關知識和技能而無法起步。
匹配崗位,適應職場
柯明國告訴記者,廈門市大眾創業就業促進中心去年拿出幾個政策宣傳崗位面向殘障人士招聘。小楊經過面試后順利入職,由于個人經歷和對政策理解掌握,一年多來,他的工作取得不錯的成效。“崗位匹配殘疾人的實際情況和技能水平,他們干得未必不如普通員工好。”柯明國說。
這個觀點得到了謝啟明的認同。“盡管用人單位有偏見,工作環境有限制,但只要殘疾人找到了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崗位,克服心理障礙,用長處彌補短處,一樣能干好。”他說,廈門“中途之家”累計為國內各地3200多人次提供服務,超過100名殘障人士經過培訓后進入手機維修和電商客服等行業,實現了自食其力。
對于有就業需求的精神障礙康復者,仙岳醫院則通過打造職業康復項目,以過渡性職業康復訓練方式助其適應社會職場。據陳巧梅介紹,該院先后推出“圓夢苑”休閑吧、“車美容”洗車場、“仙味坊”廚房等三種康復項目,無論是院內治療的患者,還是已出院者,只要經過醫生評估狀態合適,即可加入上崗。
陳巧梅說,崗位主要根據市場需求設置,比如洗車行業隨著機動車保有量增加而蓬勃發展,精神障礙康復者掌握技能后就能與之無縫對接。此外,崗位之間具有流動性。“我們根據個人意向和實際能力調整安排,讓人員與崗位要求匹配。”她說,康復患者已掌握現有工作內容,可以申請到其他崗位進一步鍛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項目的崗位周期為3個月,期滿需退出。“我們能提供的資源是有限的,但社會上的崗位是無限的。”陳巧梅說,希望有限的資源能夠用到更多康復者身上,讓大家通過這個“橋梁”順利回歸社會。
多年前,小蔡曾因工作上的挫折患上精神疾病,康復后在醫生的推薦下來到“車美容”洗車場工作。經過指導,他慢慢克服了恐懼的心理,不久前找到了一份正式工作。據介紹,目前在已培訓的26人中,有13人成功找到工作。仙岳醫院也于日前被評為“全國助殘先進單位”。
免費服務,孵化項目
相比于普通人,殘障人士創業要付出更多努力和汗水。柯明國表示,廈門市大眾創業就業促進中心建成并運營省內首家殘疾人創業創新孵化基地,初衷就是免費為想創業的殘障人士提供創業咨詢、創業培訓、項目推介、跟蹤指導等服務。
據柯明國介紹,2016年,專用辦公區達500平方米的殘疾人創業創新孵化基地建成,并于去年搬到阜康大廈,面積增加到2000平方米。“我們組建了百人專家團,為殘疾人創業提供法律、會計等多方面指導。”他說,入駐基地的殘疾人創客均能享受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兩年的辦公場所免費使用等。
不過,為了幫助殘障人士少走彎路,提高創業的成功率,扶持也有“嚴格”的一面。柯明國說,基地按照工信部測評系統,從100多個維度對殘疾人創客進行創業能力測試,“如果具備創業資質,我們會繼續指導他開展創業;如果確實不適合創業,我們就會引導和幫助他實現就業”。
當然,測試合格只是第一步。之后,殘疾人創客要接受15天的培訓課程,學習財稅管理、市場營銷、成本控制、法律風險等知識;培訓結束后,由專家導師對其創業項目進行診斷評估,項目可行的,才會正式入駐孵化基地。其間,基地還開設心理干預項目,幫助殘障人士正視創業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樹立自強自立的信心。
目前,廈門市殘疾人創業創新孵化基地內已有5個殘疾人創業項目孵化成功,此外還有18個項目正在孵化。杜海彪就是其中一名成功創業者,他在基地專家指導下成功開展電商銷售,此后又拓展智能家居業務,帶動了一批殘障人士實現就業。
“我們慢慢把創業項目從美工設計、電商銷售拓展到新媒體運營、短視頻內容原創等領域。”柯明國說,隨著5G的推進和知識付費的觀念深入人心,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創客從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