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 利潤薄、存貨少 有些老字號業務重心仍在線下 不過,上線外賣平臺,并不是老字號轉型發展的萬能方法。黃則和于2017年6月入駐外賣平臺,至今其單店外賣月均訂單量仍維持在100單左右,沒有明顯增長趨勢,業務重心還是在線下。“現在是‘佛系接單’。”黃則和線上業務負責人蔡菲菲說,黃則和沒有專門負責打理外賣的團隊,現在堂食經理兼顧外賣,到了用餐高峰期,經理一忙,外賣有時會“漏單”。 老字號不主推外賣,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利潤太薄。“老字號本身主打親民實惠、薄利多銷;上線外賣平臺后,老字號想保持價格不變,但平臺要抽成,辦活動也需要經費,利潤就更低了。”蔡菲菲說,她還擔心做外賣會影響餐食口感,進而影響品牌口碑。畢竟“一碗熱騰騰的花生湯是等不起的。” 還有些老字號雖然進駐外賣平臺,但其產品看上去并不那么適合外賣平臺“即食需求”的屬性。阿吉仔今年1月進駐“餓了么”,上線了餡餅、鳳梨酥、禮盒等產品,單店月均訂單量維持在幾十單。阿吉仔相關負責人戴偉婷說,他們目前僅將外賣作為服務本地老客戶、增加品牌曝光的渠道。“很多餡餅保質期短,接近于現做現賣,每天庫存量有限,如果外賣單量突然增大,會面臨斷貨問題。” 另一家老字號邵子牙由于受限于配送區域,只能暫時把分店的貢丸、魚丸等產品放到外賣平臺上,目前月均訂單量也不高。“現在是火鍋料淡季,大家會不會通過外賣平臺下單買生食,還要等冬季再看。”邵子牙負責人邵淵源說。 【相關】 探索“外賣店”模式 部分老字號門店謀求“瘦身” 一些老字號品牌看重大流量外賣平臺帶來的品牌曝光——如今,這些外賣平臺聚集著年輕消費主力,上線平臺后,能讓老字號離年輕人更近一些。“對‘1980燒肉粽’這樣的老字號來說,外賣平臺已成為重要的品牌展示平臺,能讓更多的‘90后’‘00后’了解廈門的老味道。”莊華萍說。 除此之外,外賣平臺長期沉淀的消費數據,也成為老字號經營決策、新店選址的重要依據之一。“比如,我們通過后臺看到,某個區域平均客單價相對較低,之后該區域新開的門店就會以外賣為主——堂食面積只要以往的2/3,甚至更小。”莊華萍說,日常的外賣銷量數據也很實用,“是肉粽加丸子湯賣得好,還是肉粽加燕皮扁食更受歡迎,一目了然,以便我們及時調整。” 不僅是“1980燒肉粽”,在外賣上初嘗甜頭的老字號,都開始有了“瘦身”發展“外賣店”的想法。“不排除我們會開出更小的門店,專門做外賣。”萬鵬飛說。廈門老字號協會秘書長楊毅透露,目前一些適應外賣經營的老字號,正在探索發展“外賣店”模式——更貼近社區居民、堂食面積更小,以做外賣為主。這是老字號門店前所未有的一場“瘦身”。 【聲音】 加強產品研發 培養年輕客戶 廈門老字號協會秘書長楊毅認為,發展外賣是老字號轉型的門路之一,老字號、外賣平臺可以合作共贏。一方面,由于部分老字號主打低價實惠、薄利多銷,多年來堅持價格不上漲,其微薄利潤難以承受高抽成,建議外賣平臺適當考慮老字號的惠民文化,針對老字號給予更多入駐優惠政策;另一方面,老字號自身也應加強產品研發,推出高附加值、高客單價的新產品,培養新的年輕客戶,提升銷售額。 |
相關閱讀:
- [ 05-22]廈門:保護+扶持,擦亮老字號招牌
- [ 04-16]首批113個擬認定核定“廈門老字號”商號公示
- [ 04-12]到底誰是“廈門老字號”? 113家商號昨公示
- [ 03-26]“貓爪杯”一杯難求帶給老字號的啟示
- [ 02-18]廈門市食安辦“月月十五查餐廳”行動走進老字號餐廳后廚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