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水產品監管機制 保障百姓餐桌安全
今年第一季度農業農村部對廈門水產品批發市場的水產品開展例行監測,合格率為100%
執法檢查人員會同專業檢測機構開展水產品抽樣檢測工作。
水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處檢查經營戶質量安全管理工作落實情況。(圖/水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處提供)
廈門日報訊(記者 林雯 通訊員 邱升華)隨著廈門水產品交易規模的不斷擴大,為市民把好舌尖上的安全關,從源頭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廈門水產品監管部門的一項重任。
作為廈門最大水產品批發市場夏商國際水產交易中心的質量安全監管單位,市海洋局下屬水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處嚴格按照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有關要求,強化監管、落實責任、創新舉措,為廈門居民守好餐桌安全質量關。
在安全監管“組合拳”的作用下,廈門的水產品總體質量一直保持較高水平。2018年農業農村部對廈門市流通環節水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99%,居全國前列。今年第一季度農業農村部對廈門水產品批發市場的水產品開展例行監測,合格率為100%。
建立應急機制 快處突發事件
5月,福建省羅源灣、黃岐半島、平潭蘇澳等部分海域相繼發現赤潮。在接到相關情況通報后,市海洋局第一時間啟動了應急處置預案,處置措施多管齊下,確保全市水產品質量安全。水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處嚴把入場關,對場內水產品進行拉網式排查,嚴格查驗入場水產品的產地來源、合格證明材料,嚴禁來源于赤潮發生區和疑似來源于赤潮發生區的水產品入場交易,并加大監測力度,特別是有針對性地開展貝類毒素監測。同時,指導市場開辦單位依法履行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加強管控,并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增強經營者守法經營和質量安全意識。由于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置,加上相關產地已經采取禁捕、禁止上市交易的措施,截至目前未發現來源于赤潮發生區的水產品進入廈門批發市場,市場內也未發現貝類毒素超標的商品。
針對突發事件,廈門海洋部門建立一套快速有效的應急處置機制。在歷年來由有毒赤潮和海上化學品泄漏可能影響水產品質量安全的事件中,海洋部門都能及時高效處置預防,在歷次事件中均未接獲過水產品批發市場出產不合格水產品導致事故發生的報告。
嚴格源頭監管 確保產品質量
為切實解決廈門水產品批發市場因品種繁多、進出貨渠道復雜而導致不便追溯的難題,水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處從建章立制開始循序漸進推進實施批發市場準入準出制度,從2017年開始,進入廈門批發市場的產品須提供產地來源、質量合格等相關證明材料,經查驗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質量安全標準要求后才能入市交易。接下來,廈門又按照全省推進食品安全“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建設的工作總體部署,以深入實施水產品質量安全“一品一碼”追溯管理為抓手,進一步提升水產品批發市場準入質量。在水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處的指導下,水產品批發市場“一品一碼”追溯管理信息系統于今年4月份全面投入運行使用——入場交易水產品實現“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蹤,風險可管控”的追溯管理目標,全面實現信息化管理。
影響水產品質量的因素較多,生長環境污染、獸藥使用不規范、非法添加禁用藥物等都會對水產品質量產生影響,在養殖、運輸、批發零售等環節都存在非法添加禁用藥物的風險。廈門海洋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制定并實施專門的監測工作計劃,提高監測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根據重點品種、重點產地、重點時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檢測,充分發揮檢測工作在發現問題、排查水產品質量安全隱患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嚴格日常監測,水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處還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全面排查河豚、有毒織紋螺等存在安全隱患的水產品,同時建立部門聯動機制,與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聯合檢查行動,形成監管合力,消除監管盲區,有效保障批發市場水產品的質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