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術家”逛景區 專挑外文標識的錯
高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豐富接地氣,利用專業知識助力完善旅游標識
大學生與環衛工人交流 周婧茹攝
大學生到旅游景區糾錯外文標識
廈門晚報訊(記者 李小慶)近日接到廈門大學經濟學院一名本科生的求助,說他們正在進行“抱團養老”課題的社會實踐,看到曾刊登《7位老姐妹,每周一聚抱團養老》的報道,想請記者幫忙聯系,他們想實地探訪老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是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一個縮影。每年暑假,在廈高校的大學生們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有人去支教,有人關愛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還有人利用高校與當地政府部門簽訂的對口支援協議,為地方經濟出謀劃策。
外文標識糾錯
每天走了近三萬步,查看收集200多個樣本
“環島干道”要怎么翻譯成英文?“鷺鳴樓”的英文是“Lu Ming Lou”還是“Lu Ming Tower”?今年暑假,集美大學外文學院的幾名學生組成“譯術家”工作室,專門檢查廈門景區內的外文標識。這是他們的暑期社會實踐項目。
工作室成員有學英語的,也有學日語、韓語的。6名學生用了4天時間,調查旅游景點的外文標識并糾錯。隊長丁超飛說,他們上了鼓浪嶼,爬了萬石植物園,游了五緣灣濕地公園,也到了仙岳山,拍照取證,每天走了接近三萬步,“累并快樂著,因為發現所學有所用”。
工作室成員在調查中發現,部分景區的外文標識缺失,有些則是不規范,大部分景點都缺少日語、韓語標識。丁超飛說,工作室查看、收集200多個標識,發現錯誤率在5%-7%。目前,調查已經結束,正在總結經驗形成報告。
帶隊老師介紹,這是集美大學外文學院跟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合作的“景區標識語調查”項目框架下的社會實踐。廈門正在推動全域旅游,有必要完善中英日韓四種文字的旅游標識。
垃圾分類調查
12天走訪15個小區
還將到上海實地了解
最近,集美大學大二學生莊瑋琦和其他8名同學與垃圾“杠”上了。他們在全市六區的小區里“轉悠”,關注垃圾桶的使用情況:垃圾分類情況如何?有沒有用上智能化設備?他們還發放了700多份調查問卷,希望能搞清楚,廈門處理城市生活垃圾時,智能化做得如何。
12天走訪15個小區以及職能部門,這群學生收獲了一堆資料和數據,目前正在整理中。莊瑋琦說,大學生應該關注社會熱點,所以他們選擇“城市生活垃圾與智能化的結合研究”作為暑期社會實踐內容。他從實踐中學到很多東西,參觀市市政園林局智能化環衛管理平臺時,他才知道原來垃圾轉運車能稱出垃圾重量,平臺還能對垃圾追根溯源。
莊瑋琦說,廈門垃圾分類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希望通過暑期社會實踐,總結出一些能推廣的經驗。他們還計劃下月到上海,實地了解上海的垃圾分類情況。
聲音
集美大學校團委副書記于宏鵬說,今年暑假,集美大學派出近百個社會實踐團隊,深入到省內外多個地區。每個實踐團隊的人數大多在10人左右,實踐期限在10天左右,學生們利用專業知識為當地百姓服務。
于宏鵬介紹,今年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有一些變化。如此前,集大與龍巖永定、三明大田簽訂對口支援協議,到永定的實踐團要為該地的智慧城市建設做數據采集工作,到大田的學生要利用新媒體技術制作MV和短視頻,宣傳紅色文化。學校希望大學生們能在當地深耕,切切實實為當地的經濟文化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