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助殘服務“最后一公里”
海滄區在全省率先實現殘疾人輔具適配整村推進全覆蓋
昨日,廈門市殘聯和海滄區殘聯工作人員走進海滄街道錦里村三戶殘疾人家中發放輪椅等輔助器具。(海滄區殘聯 供圖)
廈門日報訊(記者 張珺 通訊員 龔國偉 張韌)昨天上午,廈門市殘聯和海滄區殘聯工作人員一起走進海滄街道錦里村三戶殘疾人家中,給他們發放輪椅、護理床、坐便椅等輔助器具。84歲的林奶奶坐上新輪椅,拉住工作人員的手,激動得流下眼淚。
隨著當地最后一批殘疾人領取到輔助器具,海滄成為全省首個殘疾人輔具適配整村推進全覆蓋的區。海滄區向殘疾人朋友發放適配輔助器具打通了助殘服務的“最后一公里”,進一步提升殘疾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用實際行動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殘疾康復”的要求。
個性化精準適配
讓殘疾輔具更能發揮作用
昨日,家住錦里村北片71號的吳奶奶也領到了輔具。已經83歲的她常年獨居老房子里,生活起居十分不便。
海滄區殘聯工作人員上門摸底了解到吳奶奶的情況后,為了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專門幫她配置了輪椅和坐便器,并手把手教她如何使用。在早前幾批的發放中,區殘聯還向有聽力和視力障礙的殘疾人發放符合其實際生活需要的輔助器具。這種一對一的“個性化”適配受到殘疾人朋友的廣泛歡迎,大家感到很滿意。
“自從殘聯發給我這個廣播,我感覺自己不再與外界隔絕,生活變得有滋有味了。”東孚街道的劉大伯捧著盲人收音機說。
“不同殘疾類別、殘疾程度的殘疾人,所需求的輔具各不相同,只有與殘疾人面對面交流,準確掌握受助人情況,才能做到精準適配、精準服務。”海滄區殘聯理事長陳勒永說。過去殘疾人輔具的發放都是“被動”的,“有什么發什么”。如今海滄的殘疾人輔具適配服務,早已由普及型輔具配送向個性化輔具適配轉變,“真正確保贈送的輔具殘疾人朋友用得上,發揮得了作用!”
為了使每一個殘疾人都能獲得高匹配度的輔具,海滄區殘聯積極創新服務機制,采用市區兩級殘聯聯動的模式,推行輔具適配“上門”服務,與受助殘疾人面對面、“零距離”交流互動,保障輔具適配服務精準化、個性化,逐步形成了評估(篩查)、適配、回訪的運作模式。短短三個月時間,為有需要的191名殘疾人適配了243件輔具。
零距離助殘服務
讓殘疾朋友更能融入社會
精準適配,更需要“零距離”服務,而這一點也是海滄區殘聯在開展輔具適配工作之初就定下的規矩。
家住生活區的洪大姐,因意外導致癱瘓多年,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而丈夫也是肢體殘疾,照料困難。了解情況后,區殘聯迅速為其適配了坐便椅。同時,考慮到夏天洗澡問題,又提供了沐浴凳。
家住新陽街道霞陽社區的殘疾人周大爺告訴記者,廈門市殘疾人輔具適配中心專業技術人員和區殘聯工作人員不僅為他適配了輪椅,還耐心地講解輪椅的各種功能、使用方法以及平常維護等注意事項,“貼心又周到,工作人員大熱天弄得一身汗,我都過意不去。”
“做好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貴在精準,重在精細。”廈門市殘疾人輔具適配中心主任林永鴻表示,“殘疾人需要融入社會,而輔具是他們融入社會必不可少的工具。”對于殘疾人而言,輔助器具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一對一的個性化配置和零距離的服務讓殘疾人朋友更切身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鏈接】
精準幫扶殘疾群眾
上半年以來,海滄區深入推進殘疾人精準幫扶行動。通過舉辦以“就業幫扶,真情相助,不讓一個困難殘疾群眾掉隊”為主題的殘疾人就業援助招聘會,邀請6家企業提供24個崗位,共40多名殘疾人參加應聘,現場達成招聘意向4個。同時,當地依托各街道殘疾人職業援助中心開展曲奇餅制作、美容師技能等職業技能培訓,培訓殘疾人218人次。
1-6月,海滄區殘聯為174名“四殘”兒童辦理康復護理補助,累計發放101.61萬元;為174名和16名“四殘”兒童申請康復訓練補助和輔具補助;為14名精神病患者申請精神服藥補助;為19名和16名重度殘疾人申請市級和區級托養服務補助,共計43.84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