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施雨澤 “庇”護窮苦
早期華僑慈善家曾廣庇 捐資創辦曾營小學前身
杏林街道推舉他為典型孝廉人物
曾廣庇照片。(摘自仰光曾營崇圣堂成立130年紀念特刊資料)
廈門日報訊(記者 林桂楨 通訊員 陳文靜 曾雅萍)據傳陳嘉庚先生創辦集美小學前,曾考察過他創辦的龍山學堂;緬甸仰光有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路,用以表彰他捐建醫院的義舉;因熱心輸捐支持祖國建設,他獲得孫中山頒發的獎章……杏林街道曾營社區的華僑慈善家曾廣庇人如其名,一生救饑扶弱、興學育才,“廣庇”天下寒士。
近日,隨著集美區紀委監委 “一鎮一孝廉”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曾廣庇被杏林街道推舉為典型孝廉人物,這段塵封百年的往事再次進入人們視野。
【熱心公益】
13歲離鄉赴緬致富 捐建兩所醫院
杏林曾營社區龍泉巷170-172號,是一座閩南古厝,古樸的雕梁畫棟和泥塑磚雕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一百多年前,故事的主人公曾廣庇就曾生活在這里。曾營三面環海,一面靠山,因人多地少,許多人都早早背井離鄉去緬甸謀生。
出生于1848年的曾廣庇(又名曾媽庇),與大多數鄉里人一樣,因家境貧寒13歲就赴緬甸仰光謀生,從事水泥雜工、擺渡等體力活。他在緬甸的發跡史,流傳著許多傳奇故事。曾營社區老年協會常務副會長曾炳山告訴記者,鄉鄰普遍流傳的版本是,有一次出海,曾廣庇連人帶船被狂風刮走,漂到緬甸禮低鎮,被當地的村長收留并招為女婿,從而繼承了岳父的家業,逐漸經營致富。不過,這段傳奇經歷尚無可靠文獻可考證。
有了第一桶金,曾廣庇在緬甸開辦德隆米行和百貨公司,并代理英國石油公司的業務,建房約百間,購置田地3000余畝,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發家致富后的曾廣庇熱心公益事業,在銀行存下一筆巨額專款,每月提取100盾(當時華僑回鄉都稱緬甸貨幣為盾)購買治療燙傷的藥品,放置在住宅大門邊的走廊下,供傷者免費取用。這一善舉一直延續至第三代。
《廈門市志》記載,19世紀末,曾廣庇捐巨款助建仰光公共大醫院,又在仰光亞弄區獨資創婦產醫院,供仰光各族婦女免費住院分娩。英殖民當局為表彰他的義舉,把建醫院的大街命名為“媽庇路”,一直沿用至今。
曾廣庇在公益事業上慷慨解囊,對自己的吃穿卻錙銖必較。他的兒子買了一雙價值20盾的皮鞋孝敬父親,怕他嫌貴,就騙說他只花了5盾錢。
【回鄉興學】
創辦龍山男女兩校 為曾營小學前身
如今,龍山學堂百年前的建校石碑仍保存在曾營小學的廣庇亭里。(曾營鄉賢理事會 供圖)
曾廣庇兒時因家貧沒上學,發跡后就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讀上書。1911年,他帶頭出資并號召旅居緬甸的宗親,在曾營村創辦了龍山學堂,龍山是曾氏在當地的堂號,這就是今天曾營小學的前身。
當時,絕大多數學校都是借用祠堂辦學,而曾廣庇斥巨資為孩子們蓋了大禮堂、教學樓和操場,還配套了一個小公園。馬鑾、西濱、內茂等周邊村莊沒有小學,孩子們都慕名來龍山學堂上課。據說,陳嘉庚先生創辦集美學村第一校——集美小學的前一年,曾親自到龍山學堂考察。
曾炳山小學就讀于龍山學堂。“學校里除了掛有毛主席、馬克思的照片,還有曾廣庇等校董的照片。”曾炳山回憶說,學校十分照顧學生,讀書不僅免學費,兒童節還會發糖果和花生米。
1954年,龍山學堂被收編為公辦校,發展為今天的曾營小學。至今,百年前的建校石碑仍保存在曾營小學的廣庇亭內。文史專家彭一萬還為曾廣庇題了一副對聯:“廣行義舉興醫興學昭海嶠庇蔭英才愛國愛家耀祖邦”。
窮苦年代,大多數女孩子沒有機會讀書。曾廣庇在曾營村創辦了龍山女子學堂,讓本村和鄰村的女孩免費讀書,接受文化知識的熏陶。這是百年前廈門少有的專門為女孩開辦的學校之一。為破解師資匱乏的難題,曾廣庇還奔赴潮汕等地聘請經驗豐富者來擔任校長、老師。
【心系祖國】
帶頭支援建設 興辦華人學校
曾廣庇曾在龍泉巷居住過,圖為目前龍泉巷保留較完整的明清古大厝之一。(杏林街道 供圖)
盡管身在緬甸,但曾廣庇心系家鄉和祖國。《廈門市志》記載,光緒年間,曾廣庇捐獻巨資賑濟河南水災,得到清政府頒賜的“救饑濟弱”匾額。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緬甸華僑們沸騰了,自發組織募捐支持祖國建設。曾廣庇被推舉為華僑國民捐總局局長,并帶頭捐獻巨資,僅僅十個月就籌到捐款28萬盾,獲得孫中山以孫文名義的題匾一方和獎章一枚。
根據《集美區志》記載,曾廣庇還在家鄉捐資創立灌口安仁里公會,并專門購置了房產,將租金作為該公會慈善事業經費,用以資助老人和貧困生。
如今在仰光,仍有許多地方能找到曾廣庇的印記。緬甸第一所華僑高中——華僑中學的主樓就叫“廣庇樓”。根據集美區策劃編寫的《集美》一書,1920年,曾廣庇將一塊價值50萬盾的地皮捐給華僑中學建校舍,支持在緬華人子弟上學。為紀念這位慷慨的慈善家,學校將中心地帶的高樓命名為“廣庇樓”,至今它依然屹立于仰光大金塔之區。
生命的最后時光里,曾廣庇仍在捐資興學。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曾廣庇逝世,仰光華僑界舉哀,在他的家鄉,龍山學堂男女兩校的師生自發為他開了追悼會。為繼承曾廣庇的遺志,其后代又斥巨資捐建仰光大學體育館。緬甸當局把他生前所居住的仰光西區大街命名為“曾媽庇街”。
【鏈接】
保護古厝僑居 打造文化名巷
現今,在曾營社區還留存著許多曾廣庇的印記。曾廣庇的百年故居在1958年曾是杏林工業區開發建設初期杏林工委的辦公場所。龍山學堂的辦學石碑已移至現曾營小學的廣庇亭內。
新中國成立后,龍山女子學堂白天曾作為幼兒園讓村里的孩子接受早期教育,晚上“搖身一變”成為夜校成人掃盲班。在杏林工業區大建設時期,該學堂也作為曾營小學的教學課堂讓工業區隨遷子女及鄰村孩子就學。
此外,該區域還存在許多閩南風格古厝和華僑文化遺址。如,旅緬愛國人士曾冠英(延丁)的舊居番仔樓、著名愛國華僑曾上苑故居、雕塑大師曾竹韶故居等。
不過,這些古厝有的被當地居民私用,年久失修出現了損毀。近年來,許多曾營鄉賢和華僑宗親奔走呼吁,對這些古厝僑居進行規劃保護、發展利用。
民建廈門市委理論與會史研究會副會長黃堅定建議,以白泉為端、南浦為末,以華僑文化園為中心,以華僑名人名居、古渡遺址、信仰信俗場所為點,打造一條1500米連貫成線,“留住鄉愁記憶、弘揚華僑文化、展示人文集美”的華僑文化名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