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新晉地標山海健康步道背后的故事
2020-01-07 15:02:06?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上萬噸沙石水泥用騾馬運上山 去年,到仙岳山上晨練的人們經常可以看到,有很多牲口如騾子、馬馱著大袋大袋的沙土、石子往山上運,還看到很多建筑工人背著大袋的沙石往山上走。“這都什么時代了,怎么運輸方式還這么原始?”不少市民感到奇怪。 山海健康步道項目總負責人王摩西揭開了其中的奧秘。他說,起于郵輪碼頭、止于觀音山夢幻沙灘的廈門山海健康步道,串聯了廈門島中北部重要的生態節點,包括筼筜湖、狐尾山、仙岳山、園山、薛嶺山、虎頭山、金山、湖邊水庫、五緣灣、虎仔山、觀音山等“八山三水”,大多在山里施工,為盡最大可能減少對山體、林木的破壞,施工過程中盡量縮減施工場地面積,且步道線位絕大部分位于半山腰,大型運輸、吊裝設備無法使用,施工功效低。 “我們心中有一個最樸素的觀念,那就是堅決不能影響任何生態和自然景觀。因此,果斷棄用大型設備。”王摩西給出了一串“驚心動魄”的數字—— 整個施工過程中,通過人力、畜力運輸上去的水泥沙石料約3.5萬噸、鋼構約3萬噸,動用騾馬1.8萬頭次,索道架設約13.5公里,扒桿30套同時施工,周轉材料運輸約9000噸50萬人次。 山上條件所限,常規起重機械設備無法施工,鋼結構墩柱和梁體只能采用較為原始的索道運輸、扒桿安裝。項目技術總工傅立磊說,采用扒桿吊起重施工工藝是比較傳統的,這種方法不僅功效低,而且操作人員較多,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林中段高架步道施工,將狐尾山、仙岳山7.5公里長共108聯每聯64米的鋼結構橋梁完成施工,困難可想而知。 再大的困難,難不倒素有“市政鐵軍”之稱的廈門市政工程建設者。工廠制造分為12個作業面,每聯生產周期20天,同步制造。山上的現場安裝分為10個作業面,每周安裝1~2聯,同步安裝,同時做好制造和安裝的配套銜接,架設3條運輸索道。經4個月奮戰,到去年5月,主線橋基本完成,為后續橋面、附屬、欄桿施工創造了有利條件。 突破眾多技術工藝施工難點 一個大跨度的優美弧線,在空中聯通起湖濱中路與仙岳路,成為一道新的城市風景。 通過國際方案征集中標、由丹麥DW公司設計的這個節點橋梁特別新穎,采用的是“空間單索面+大傾角鉸支型獨塔+柔性橋面體系”,其跨徑217米,屬國內外同類橋梁之最。此外,其工程各附屬結構設計也均突破傳統,極具個性化設計。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由于在國內外沒有類似的現有成橋作為參考案例,廈門特別委托國內知名高校同濟大學、湖南大學聯合本地高校和設計院開展節點橋梁抗風抗振等試驗研究。其設計周期比常規橋梁長,工程材料也較為特殊,以上節點橋梁均采用索結構,需按照設計參數特別定制,僅一個索材制作周期,就需4個月左右。 傅立磊說,在整個施工工藝開展過程中,艱辛難以言表。比如在質量控制方面,山上地形復雜,線路曲折,給林中高架橋的高程、線型質量控制帶來難度。施工人員通過對全線數公里連續梁制造時分聯建立獨立胎模,按橋梁施工工藝預拼總裝,最大限度保證高程線型質量,同時優化調整現場安裝工藝,設立焊接調整工序,保證順利安裝。 讓他記憶猶新的是仙岳山觀音寺和附近兩座螺旋橋的施工。靠近山體側的架設高度超過30米,作業面狹小,難度很大,對吊裝和拼裝要求高,通過對起吊設施特別改進,吊裝工序反復研究,每次安裝完整3層的四分之一弧度,從里往外逐步完成,最終順利完成安裝。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