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實體書店:從“寒冬”向“春天”行進
2020-08-13 17:34:35?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民營實體書店:從“寒冬”向“春天”行進 東南網8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抒捷 實習生 曹冉)疫情突如其來,文旅等人員密集型行業受影響嚴重,書店也未能幸免。“今年6月,我們收到了提前一個季度發放的1.9萬元抗疫情成本補貼。”廈門市湖里區書童書店創辦人童其芬說,這筆資金足以覆蓋書店兩個月的房租成本,解了燃眉之急。 這種雪中送炭式的扶持,始于5年前。2014年底,《廈門市扶持民營實體書店發展暫行辦法》出臺,設立專項資金,送出政策“紅包”,補貼和獎勵民營實體書店;2017年9月,主管部門根據兩年多的實踐經驗和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修改完善,印發了《廈門市扶持民營實體書店發展辦法》,鼓勵民營實體書店進一步轉型升級。 一系列扶持措施,讓實體書店不僅一改過去幾年不斷關停的態勢,還實現了數量的持續增長。截至去年底,廈門市共有出版物發行單位633家,其中批發單位44家,零售單位589家,分別比2018年增加了143家、4家、139家。發行單位總量和出版物銷售額分別同比增長29.18%、19.76%。廈門在實體書店行業乍暖還寒的時節里,率先向“春天”行進。 遭遇寒冬 土生土長的海滄人陳雅勤,另一個身份是廈門書香陽光文化傳播公司負責人,“公司旗下的書香陽光書店,創辦至今已經營22年時間,每一步都緊跟海滄的發展”。 1991年,海滄臺商投資區成立并逐步發展起來,不少企業入駐,也吸引了各地年輕人到此。那時,大家通過成人高考、自學考試提升自己的熱情很高,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1989年,陳雅勤響應“海滄應該開一家書店”的呼聲,在海富路一帶創辦了面積40平方米的書香陽光書店。此后,她每年都會參加全國各地的圖書訂購會、新書發布會、書籍展覽會,獲取資訊、開拓視野,理清經營思路。 2003年,海滄進行區劃調整,逐步建設了海滄實驗幼兒園、延奎小學等教育配套設施。彼時,陳雅勤也成為一名母親,幾經思考以后,她決心專營少兒圖書,摸索推廣親子閱讀。 作出這個決定并不容易。其實,大部分以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書店經常鬧哄哄的,嬉戲的孩子還會影響正常經營活動。幸運的是,作為投資熱土的海滄,吸引了不少臺灣同胞在這里工作生活。一些臺胞媽媽采取“家庭聚會”的模式,組織樓棟鄰里的孩子們聽講繪本故事。 陳雅勤發起成立兩岸陽光故事家族,將臺灣“故事媽媽”模式引進海滄,并專門在書店騰出空間,發動身邊的媽媽到書店為孩子們講故事,分享讀后感,還請來多位兩岸知名兒童作家分享講故事的方法。 幾經發展,書香陽光書店搬遷、裝修、改造,面積從最初的40平方米到如今的1500平方米。規模雖然逐年變大,但經營現狀越來越不易。陳雅勤說,單單房租和員工等一個月開支就要18萬元,背負各種成本開銷的實體書店,還要面臨互聯網的沖擊。 “書籍的利潤本來就不高,互聯網憑著方便快捷和‘薄利多銷’又搶走了90%的流量,這可能成為壓倒民營實體書店的最后一根稻草。”童其芬說,書童書店2011年創辦于湖里區殿前街道,原本計劃以兒童閱讀和傳統名著類書籍服務于周邊的3所學校,但很快就發現隨著租金、水電等運營成本的走高,不得不兼營文具、教輔。 成立于1992年的廈門市華文圖書有限公司海疆學術書店,看似不起眼,卻有值得一提的過去:其前身為泉州知名書香世家陳盛明兄弟研究南洋、臺灣及閩南地方史問題的圖書資料機構,后于1946年搬遷至廈門大學,成為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 海疆學術書店負責人陳社光說,書店主要提供專業學術書刊、文獻資料,滿足研究性的學習需求。不過,定位“專業化”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在學術圈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無法擺脫“小眾化”經營的困境,很難拓展消費群體,擴大銷售范圍。 專業化的定位與小眾化的經營,亦導致海疆學術書店抗風險能力較差。2010年,因租金成本問題,它從位于廈門大學內的原址搬到位于大生里的一處倉庫經營——約200平方米的空間內,木架、鐵架混搭,環境稍顯陳舊。 搬遷后,店租遂降至原來的二十分之一。饒是如此,海疆學術書店仍曾因拖欠5萬元的租金與水電費而收到過律師函。陳社光坦言,彼時他連退休金都用來貼補書店房租和人工費用,還是無力應對日漸高企的成本,“經營一度難以為繼,當時已經做好了關店的準備”。 民營實體書店遭遇“寒冬”,行業困境在數據上也有直觀的體現。據了解,2000年前后被業內認為是廈門實體書店的“黃金時代”,彼時全市書店數量達到400余家。而截至2014年,當地實體書店銳減至265家,數量不到歷史最高點的七成。此后相關數據反彈回升,已是后話。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