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湖里區總工會:亮麗“工會紅” 奮進新征程
2022-04-30 00:34:26? ? 來源: 廈門網 責任編輯: 鄒玒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自主摸索研發 拿下核心技術 ●曾炳陽:廈門億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嵌入式軟件部門主管。他先后獲得3項DECT相關發明專利,其中一項發明專利,更是實現了這項技術在國內從無到有“零的突破”,從而奠定了億聯網絡在相關細分領域拓展海外市場的堅實基礎 曾炳陽 每天組織例會跟蹤項目進展,耐心引導、啟發思考,手把手帶領徒弟攻克技術難關,和團隊成員打成一片……在億聯網絡,曾炳陽既是研發團隊的勞動模范,也是徒弟眼中的“好師父”。 即使在研發人員占到一半的億聯網絡,拿到高級工程師職稱也并不容易。而1982年出生的曾炳陽,就是其中之一。他專攻通信領域,作為擁有17年行業經驗的嵌入式工程師,他帶領30人技術團隊攻克了數個行業技術難題。 對曾炳陽來說,工匠精神意味著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綜合體現。曾炳陽專攻的DECT(數字增強無繩通信)技術屬于無線通信技術,可以實現辦公室范圍內的移動通信,便于用戶移動辦公。他先后獲得3項DECT相關發明專利,每一項專利都為公司注入核心競爭力。其中一項發明專利,更是實現了這項技術在國內從無到有“零的突破”,從而奠定了億聯網絡在相關細分領域拓展海外市場的堅實基礎。 曾炳陽平時話不多,但談到通信技術研發,他則滔滔不絕、如數家珍。2011年,億聯網絡計劃在海外市場發布DECT漫游系統產品。“當時,這項核心技術在國內沒有先例可以參考,團隊只能硬著頭皮自主摸索研發,經過整整6個月‘白加黑’的技術攻堅,四個關鍵突破點的方案設計和開發測試,為最終拿下這項核心技術奠定了基礎。”曾炳陽表示。 工匠精神的傳承,“師帶徒”培養技術骨干,曾炳陽有自己的一套——為徒弟量身定制明確、有挑戰、有價值的目標,引導思考而不是給出答案,在資源上給予支持、在決策上給予裁量權。 這套“師帶徒”機制,實際上得益于公司的“導師制”職工培養機制。每一位億聯網絡的職工剛入職的時候,都會配有一位業務導師;“徒弟”的業務評級甚至與導師的kpi(績效掛鉤)掛鉤,這樣的考核制度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梯度培養,將工匠精神注入科技行業,培養更多像曾炳陽這樣的“數字工匠”。 創新數據利用 驅動綠色出行 ●吳炎泉:科技谷(廈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總工程師、工會主席。創新研發出自主核心技術、市場尖端產品,帶領團隊為客戶和用戶出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提高城市的綠色出行率,以數據驅動城市規劃,讓用戶出行更便捷、城市交通更美好 吳炎泉 吳炎泉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他的健談風趣:在他的辦公室里,擺著一套完整的茶具,隨時準備和人坐下來聊聊。這位在大數據領域摸爬滾打9年的“匠人”,不僅懂技術,更懂得如何培養徒弟、管理團隊。今年3月,曾榮獲福建省勞動模范稱號的吳炎泉又獲評“2021年度廈門行業(數字)工匠”。 時間撥回2013年——當時,國內大數據領域方興未艾,作為最早一批加入科技谷的員工,吳炎泉懷著對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熱愛踏入這個領域,創新地將數據分析與交通出行、公共安全、道路運輸等行業存在的痛點結合起來,自身也從一名普通的軟件工程師成長為科技谷的技術中心副總工程師。 持續8年的深耕學習,吳炎泉創新研發出自主核心技術、市場尖端產品,帶領團隊為客戶和用戶出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提高城市的綠色出行率,以大數據驅動城市規劃,讓用戶出行更便捷、城市交通更美好。 如何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真實的生活場景?這是吳炎泉帶領團隊一直思考的課題。“立項初期,拓展知識面尤為關鍵。”吳炎泉說,技術人員專注于技術本身,有時候難免有思維的局限性,查閱國內外文獻,學習和借鑒已有的案例,有時也需要邀請外部專家提供建議,并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研究出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像研究者一樣思考,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工匠精神。” 根據多年實戰經驗,吳炎泉清楚地知道,不論是帶徒弟,還是團隊合作,凝聚力是關鍵。而對于一幫技術人員來說,最能增強凝聚力、鼓舞士氣的,莫過于團隊攻堅成功后的喜悅和成就感。 遇到技術難題,吳炎泉帶著團隊,逐行檢查代碼編寫,反復測試程序運行,逐個環節排查問題;申請一個重大項目,有時候會花費團隊數月時間,吳炎泉就帶著隊員“住”進辦公室,并肩作戰。難題攻克,項目申報成功,隨之而來的都是團隊凝聚力的快速提升。 作為師傅,吳炎泉坦言,“師帶徒”的關鍵是形成人才梯隊。“在公司高速發展時期,我曾經一個人帶16名徒弟,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后來,在公司工會的帶領下,吳炎泉逐步在團隊中培養出有領導力的技術骨干,發揮他們的“師帶徒”作用,并根據項目和團隊的動態變化不斷調整分工角色,形成成熟的人才梯隊機制。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