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從濱海小城到國際空港
2023-11-08 09:35:56?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機場建設通航彰顯“廈門速度” 在《廈門日報》通航報道中,記錄了當時福建省委領導對機場建設的高度評價:“廈門國際機場顯示了‘廈門速度’,顯示了決心和力量。” 什么是“廈門速度”?在當時,國內建設一座標準機場通常需要7年時間,而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從1982年1月開工,到1983年10月通航僅用近21個月。 “可以說,廈門機場就是全省一心拼搏的碩果。”數十年前,高崎海堤上土方車來回奔走、1萬人同時作業的火熱建設場景,王澤源依然歷歷在目:“除了廈門本地人外,現場建設者中還有來自全省各地的技術人員,當時住的是臨時工棚、喝的是井水池水,但艱難的環境依然不減建設者們斗志,大家鉚足干勁,只為護航這只特區‘白鷺’展翅高飛。” 1983年10月22日下午3點20分,在一片歡呼聲中,中國民航261號首航班機從廈門飛往上海。在機場塔樓一側,《廈門日報》記者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一歷史時刻。 歷經40年的時光變遷,這座廈門經濟特區首座航空塔臺依然屹立機場,見證著航空產業發展中的“廈門速度”:通航7年,年客運量突破100萬人次,躋身全國十大繁忙機場之列;2009年晉級“千萬級”機場;2010年首次跨入世界百強機場行列;2014年客流量突破2000萬人次…… 如今,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已構建了覆蓋中國主要城市,連接東南亞、東北亞,通達歐洲、美洲、大洋洲的航線網絡,開通航線161條,與境內外119個城市、125座機場通航,成為特區乃至閩西南連接全球、對話世界的重要窗口。 新故事 廈門航空飛越大洋橫跨五洲 廈門航空的創業歷程可謂“中國民航發展的縮影”。作為中國首家按現代企業制度運營的航空公司,1984年,廈航以愛拼爭贏的勇氣、改革創新的韌勁,先行先試、敢闖敢試,在碧海藍天之間開創了一條中國民航發展新路。 2023年,是陶殿志入職廈航的第37年。1986年11月,接到上級調令的他,在三天內完成了人生軌跡的重要轉變:從首都北京的空軍機隊,南下支援廈航建設。“當時的條件比我想象中還要艱難。”回憶起那段蹣跚起步的廈航“創業史”,陶殿志感觸良多。 逆境中的艱難起步 如今,在集杏海堤每隔幾分鐘就能看到飛機破空而出,游客們將鏡頭聚焦天空,只為記錄下這份特區獨有的光景。“大海、藍天、飛機”似乎已和廈門形成了一組強關聯,成為“特區印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航線密布如織、飛機穿越如梭。廈門民航能走到今天這步,放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想都不敢想。”陶殿志翻開了一份1985年1月1日的廈航開業公告,班期時刻表上記錄著開創之初僅有的三條航線:廈門往返北京、廣州、上海。 用陶殿志的話來概括當時的運營條件,可謂是“錢無一分、人無一人、地無一寸、房無一間”——廈門航空在銀行開戶用的5000元、第一批公司員工,乃至僅有的兩架客機都是向其他單位“借”來的。 越是逆境,越能彰顯“同心協力”四字的分量。“創業之初,我們廈航曾與外商就‘引進飛機’在北京展開洽談。包括時任廈航總經理吳榮南在內的談判團隊,都住在離談判地點兩站地的地下室旅店,通勤也僅靠步行來往,只為了省下每人5分錢的公交費。也是在這次談判后,我們引進了第三架飛機,形成廈航機隊。”據陶殿志回憶,為了保障飛行安全,同期,廈航還研發了一套可靠性維修系統對飛機進行實時監控。“當時大伙連5分錢都要省下來,卻為這套系統投入了近500萬元。” 從初時聯通國內主要城市,到如今飛越大洋、橫跨五洲,廈航運營國內外航線已突破400條,機隊規模更是達到了208架,年均客流量超4000萬人次;在過去的2022年,廈航更是創下了民航業奇跡,成為全球唯一一家連續36年盈利的航空公司。 40年的飛速蝶變 一組數據對比,可看出廈門民航發展的“加速度”:年旅客吞吐量從100萬到1000萬,用了19年;而從1000萬到2000萬,僅用5年。 作為廈航老職工,陶殿志切身感受著巨變:“最早的時候廈門機場很空,機坪上看到最多的也只有我們廈航客機。”但隨著廈門沐浴在改革開放東風中飛速發展,特區航運需求持續增加,廈門機場積極引進山航、東航等多家航空公司陸續入駐特區,廈門民航客運的“朋友圈”逐漸擴大。 如今,廈門機場已從小航站變成年客流量超2700萬人次的大空港:2019年廈門機場成為全球最繁忙的單跑道機場之一,全年保障航班飛行19.29萬架次、進出港貨郵吞吐總量達33.05萬噸;配套航空維修業逐步成熟,形成國內最大的“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維修能力處于亞太地區領先地位。 盡管經過多次更新迭代,T1、T2航站樓已不再承擔主要飛航業務,但陶殿志還時常會走上老航站樓的機坪,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太多的記憶:有初修新機型時的迷惘;有搶修飛機時的緊迫;有露天作業時,烈日暴曬下的“如芒在背”;還有首航時機場柵欄外,市民那一雙雙對于未來美好期許的目光。 如今,廈門民航的聚焦點跨越廈門本島,來到特區東部——錨定2026年通航目標,廈門翔安機場正在此強勢崛起。未來,這座特區新門戶首期將滿足年飛機起降38萬架次、年旅客吞吐量4500萬人次,以“翻一番”的體量,為特區新時代騰飛發展蓄勢。 數說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 開通境內外航線161條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自1983年通航以來,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區域性航空樞紐。目前,廈門高崎國際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E級,擁有T3、T4兩座候機樓,候機樓總面積23.7萬平方米;1條3400米長的跑道和2條平行滑行道及10條聯絡道,可起降B747-8等大型飛機;停機坪總面積80萬平方米,擁有96個停機位,現有廈門航空、山東航空、東方航空、春秋航空四家基地航空公司。 2023年夏秋航季,廈門高崎國際機場開通境內外航線161條,構建貫通亞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及南美洲的航線網絡。 廈門翔安機場 錨定2026年通航目標 根據國家發改委批復,翔安機場本期工程按照滿足年旅客吞吐量45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75萬噸的目標進行設計。項目新建2條遠距跑道,北跑道按4F標準建設,長3800米、寬45米,南跑道按4E標準建設,長3600米、寬45米;新建55萬平方米的航站樓,195個機位的站坪以及相關配套設施。 錨定2026年通航目標,翔安機場正加速建設。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