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華海洋文化廈門論壇側記
2023-11-17 08:50:09?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讓世界“品味”福建 ——第三屆中華海洋文化廈門論壇側記 海洋文化論壇活動現場 林銘鴻 攝 “送王船”儀式 施辰靜 攝 東南網11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 見習記者 黃星榕)閩人與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閩商是中國海洋文化的踐行者。閩商對福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閩商闖蕩全球的歷史顯現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質,成為閩文化的代表者之一,而福建也成為中國海洋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區域之一。 包含閩商文化在內的閩文化,是如何連接世界,塑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福建形象”的?如何深入提煉閩商文化的當代價值,讓世界更好“品味”福建? 11月12日,2023廈門國際海洋周重要活動之一——第三屆中華海洋文化廈門論壇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聚焦“海洋人群:閩商文化與世界”這一主題,從華人社會、傳統文化、航海裝備、海上貿易等不同領域進行深入研討。本次論壇由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指導,廈門大學、廈門市海洋發展局聯合主辦,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承辦,設置1個主論壇、3個平行論壇和相關實地考察活動。 “閩在海中”:向海圖強的福建故事 《山海經》載:“閩在海中。” 長達3752公里的陸地海岸線、13.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彰顯著福建得天獨厚的海洋優勢。襟山帶海的地理特征,促使閩人自古以來牧洋為田、與海共榮共存。 在上海海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時平看來,“閩在海中”除了是福建的地理特征,更說明福建社會與海洋的關系。 “在農業經濟時代,海洋為耕地有限的福建人提供了鹽漁之利和海上運輸,帶來了航海貿易及遷徙移民社會現象。”時平說,“閩在海中”讓福建先民形成的觀念,不是控制,而是通過航海來開拓貿易和移民,“這更多體現了生存、發展的認知”。 經過研究,時平還發現,福建與“鄭和下西洋”這段輝煌歷史的關系非常密切,在鄭和下西洋的壯麗航程中,福建扮演了濃墨重彩的角色。鄭和選中福州長樂作為下西洋的駐泊基地和開洋起點港,在鄭和七下西洋的28年間,船隊往返駐泊長樂達4年之久,船隊在此補充給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留下許多珍貴歷史遺存。 與此同時,還有一定數量的閩南人參加了鄭和下西洋活動,主要涉及船隊領導、軍人、領航者、水手及保障人員等,反映了閩人在航海事務中的突出作用,且帶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其中,還出現三位閩南籍船員移民海外,這也反映了閩人特有的地域文化觀念,即通過民間航海活動向海外移民、尋求發展。這是“閩在海中”觀念的一種體現,也是向海圖強的福建故事。 “海舟以福建為上。”福建造船業歷史悠久。宋元時期,福建成為全國造船業中心之一,福船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運用最為廣泛的船型之一。到了明代,福船成為我國航海木帆船的三大類型之一,民船的質量甚至超過了官船、戰船,一些國家紛紛來福州造船、修船、買船。 暨南大學歷史系主任劉正剛認為,福船由民船進入戰船序列,成為明代海戰利器,并被廣泛使用和仿制,不僅說明福建造船技術的高超,更表明福建海洋社會的活躍。 晚清時期的福建船政,更是傳承歷代福建海洋文明優秀傳統,開辟了中國近代第一個造船業基地,成為中國“向海圖強”的發端。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