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華海洋文化廈門論壇側記
2023-11-17 08:50:09?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節日習俗:海外華人的文化認同 2020年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通過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的可持續聯系儀式及實踐”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標志著“送王船”儀式所呈現的文化理念被國際社會所接受。 走向海洋才能走向富裕富強,這是包括閩南人在內的閩人從古代海洋貿易中得到的切身體會。明朝實施“片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加上天災人禍,讓無數走向海洋的閩南人葬身海底。閩南沿海民間于15至16世紀創造了祭祀不幸葬身海洋者的大型儀式“送王船”。“送王船”既是向海而生的福建先民們寶貴的精神遺存,更是中華傳統文化漂洋過海、落地生根的生動例證,閃耀著鼓舞人們走向海洋的智慧。 隨著閩南人下南洋及相關習俗的傳播,建立起了閩臺地區與東南亞各國的文化紐帶,在文化、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蔡志祥特別關注閩南傳統節日習俗在海外的傳承。“新加坡的媽祖信仰和馬六甲的‘送王船’,是兩個非常典型的閩南傳統習俗,這二者在東南亞的新馬地區具有豐富的發展與變容歷史。”蔡志祥說,在海外多元種族的國家中,傳統中國節日為海外華人的文化認同起了重要作用。 蔡志祥表示,海外華人通過這些節日和儀式,強調自身與其他族群的文化距離,這種想象的“中國性”成為華人在當地的一種生存策略,但儀式也是開放于所有人,形成跨文化、跨族群和種族的參與,擴大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 金門大學講座教授朱德蘭則是注意到僑商的鄉族意識與經濟活動。她以長崎僑領陳世望為例說,陳世望以銀信方式與金門家庭保持密切聯系,對修建祖厝宮廟、培育家鄉人才、維護村落治安傾力相助,反映出僑商離鄉不離本的鄉族意識。陳世望為鄉親提供就業機會,鄉親則為他收集、傳遞種種商業與家鄉的信息,雙方形成互助互利的循環關系。鄉族意識塑造人,也塑造社會,金門僑商以鄉族意識為要素的婚姻圈、信仰圈、商業圈相互交疊,并與其經濟活動相互影響,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朱德蘭說,閩南人遍布全球,他們是福建和世界聯系的媒介,閩(商)文化代表著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應該持續不斷挖掘其中的當代價值,“文化是一種方式,只有研究才能延續下去”。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中文系教授王曉梅則以閩南語在馬來西亞的傳承為切入點,認為閩南方言是福建人身份認同的重要標志,也是文化傳承的工具,同時深具商業和外交價值,馬來西亞北部城市檳城更是馬來西亞福建文化的名片,目前檳城四成人口為華人,其中又以福建籍為主。馬來西亞的閩南方言資源應該得到重視,“這無論是對自身的文化保護與傳承,還是促進馬來西亞與閩南文化圈、經濟圈的連接,都具有重要意義”。 聲音 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添貴: 福建是海洋大省,向海而興、拓海而榮,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海洋文化。福建省委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助力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支持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強化海洋生態保護,推動海洋文化交流。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高水平的理論支撐和智慧支持。期待與會嘉賓在這場學術盛會中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持續挖掘海洋文化的深邃內涵,加強國際海洋產業、科技、文化交流,推動海洋文化的創新與繁榮,助力復興號中國巨輪揚帆遠航。 廈門市海洋發展局總工程師林懷遠: 廈門依海而居、因海而興,是中國重要的海上門戶,具有得天獨厚的海洋優勢。當前,廈門依托廈門國際海洋周這一國際海洋交流平臺,以海洋為媒構建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繼往開來地發揮著“重要窗口”的作用。 作為海洋周重要活動之一,本次論壇關注穿行海內外的海洋人群,充分發掘中華海洋文化的核心價值和豐富內涵。期待中華海洋文化廈門論壇能夠持續打造海洋文化交流、成果展示的平臺,為海洋中國寫下獨特注腳。 廈門大學副校長鄧朝暉: 當前,中國海洋人文研究日趨活躍,但仍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在各個方面都有進一步探索和發展的空間。希望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深入研討、集思廣益,提出更有深度、更具學術創新力的成果,進一步充實中華海洋文化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不斷提升中國在海洋領域的話語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廖赤陽: 華商是具有中華民族血統、活躍在世界經濟領域中的商人群體,“中華民族”與“世界經濟”這兩個領域重合在一起,就交織出華商這個世界。日本長崎春節祭與燈籠節的發展歷程,表明全球化的進展不僅意味著均一性的增強,也意味著地方性的擴大,基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國際化成為地域發展的重要環節。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