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 教育 > 正文

廈門: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中小學幼兒園教學

2023-11-30 08:54:17? 作者: 佘崢?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學種菜施肥、學煮飯燒菜、學處理廚余……

同學, 今天這堂課 我們講綠色

廈門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中小學幼兒園教學全過程,記者帶您了解校園內外的生動實踐

廈門日報訊(記者 佘崢彈琴的手拿起鋤頭,盯著課本的眼睛開始關注晶瑩飽滿的米粒……近年來,廈門市教育局將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帶到校園、帶到課堂、帶到活動、帶到實踐中去,引領中小學幼兒園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生態文明建設氛圍。

廈門市教育局局長陳珍說,我們的生態文明教育“從娃娃抓起”——孩子們還處在比較懵懂的階段,有人給他們講環保,講生態,會讓他們對生態文明有一個初步的認知,而中小學、幼兒園孩子有這種感知,將有助于國民生態文明意識提升。

她認為,生態文明教育,既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客觀需求,為未來培養具有生態文明價值觀和實踐能力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不僅如此,廈門不滿足在傳統課程上講生態文明,教師們探索課程融入、實踐活動等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讓生態文明入腦入心。我們以幾所學校為觀察點,勾勒廈門獨具一格的生態文明教育畫像。

課堂在菜地里

學生既要種菜還要造肥料

廈門市音樂學校的菜地,種著小白菜、蘿卜等多種蔬菜,也種著這所學校在學生心中播下生態文明種子的希望。

現在回過頭來看音樂學校的這塊菜地,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這所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路——某種角度看,生態教育是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所學校教育工作者認為,講太多沒有用,一切都要從自然觀察體驗開始,“如果你不去觀察身邊的事,你連身邊的事情都不認識,不知道桌子上的飯菜是從哪里來的,談什么生態教育?”

兩年前,廈門市音樂學校校長譚筱英把校園一塊大約80平方米的荒地,劃撥給學生種菜。從那時起,彈琴的手開始拿起鋤頭,生物老師李義義從讀書人變成“菜農”,教書之余還要負責帶學生種菜。

當然,這樣的菜地很多學校都有,不過,音樂學校把它當成生態文明教育的實驗田。李義義說,我們把生態文明融入課程——尋找它和生物課課程的結合點。在生物課里,這樣的結合點處處可見——生物學科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之一就是生命觀念,這其中就有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理念。

李義義說,“初中生物講到被子植物的一生,我們把大單元的課程‘搬’到菜地,讓孩子去看真正玉米的雄花和雌花,知道什么時間澆水才是合適等等。”

這位生物老師帶領學生沉浸式種地,例如,嘗試無性種植——把土豆切塊埋在土里,地瓜剪枝條,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這位老師還在田間地頭普及保護生態系統的知識,教孩子認識菜地的非洲大蝸牛、野生植物等外來入侵物種,認識中草藥如鬼針草、蒼耳、車前草等。

不過,城市學校里的這塊菜地存在先天不足——土壤是買來的,急需改良。為了替學校省錢,李義義帶領學生嘗試自制有機肥——他們從學校食堂運來蔬菜邊角料,加上落下的樹葉,統統埋在菜地下。很快地,廚房的殘渣變廢為寶,土壤檢測顯示:氮、磷、鉀等無機鹽含量明顯提高。李義義說,其實初中生物教材就有這個實驗,但是,很少人會去做。

不過,學生們又發現問題:雖然土壤的氮、磷、鉀含量提高了,但是,玉米幼苗長得并不是很好,他們在文獻和田間找答案:土壤是肥沃了,但是,這對玉米并不是太友好:太肥了,必須稀釋。

你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嗎?不!新的問題接踵而來,廚余有蔬菜,蔬菜上有蟲卵,這樣增加了土壤蟲害。師生們開始學習用發酵技術自制改良版的有機肥——將廚余放入密封桶,然后加入紅糖,發酵后再來澆菜。

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認為,音樂學校的這類田野實踐,是廈門生態文明教育的一種代表。在這類實踐中,你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生態觀的落地,這比在課堂上說半天要保護環境、要有生態觀更直觀、更有效。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學校從一開始的環保逐漸擴展到生態文明范疇。譬如說,過去學校講為什么要垃圾分類,主要從垃圾的危害、垃圾的處理講起,現在,越來越多學校引導孩子們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的角度,而不只是從污染治理的角度去考慮。

觀察點:

音樂學校

音樂學校把校園里一塊大約80平方米的荒地變成菜地,不但讓它成為生態文明教育的實驗田,學校還把它和生物課課程結合起來。

1  2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