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中小學幼兒園教學
2023-11-30 08:54:17?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課堂在校園外 學生成立項目組 變身“精量師” 揪出糧食浪費大王 在大同小學,老師們遇到的挑戰是:怎么把“高大上”的生態文明理念講給小孩子們聽,還要讓他們明白? 在“雙減”后實施的午托中,大同小學找到一個突破口。大同小學副校長黃靚芳說,我們發現就餐的學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糧食現象。這所小學隨即啟動聚焦小米粒的項目式學習——項目式學習是讓學生圍繞驅動式問題和一個具體項目,進行一系列探索,最后形成成果。 學生們圍繞節約糧食主題,從三個視角研究,一是糧食與我們,二是糧食與文化,三是糧食與飲食。黃靚芳說,視角雖然宏大,但是,學生們的調查是微觀的,是從諸如“有多少農產品和小米粒有關”“小米粒的美味食譜是什么”“假如我是餐飲店的老板,有哪些可行的節約糧食的營銷策略”等這類微觀角度入手。 譬如說,當時,大同小學的不少學生以項目組形式,展開調查:一粒米要走多少路,才能抵達我們的餐桌。有的項目組深入田間了解糧食的生長過程,動手嘗試收割、晾曬、脫殼、碾米等勞動,畫出一粒米到達餐桌的路線圖:選種、育苗、插秧、施肥、除草、除蟲、收割、脫粒、碾米、儲藏、運輸、烹飪,一路艱辛來到餐桌。 還有的項目組以“精量師”的身份科學測量飯店的米飯消耗,測算出糧食被浪費的數據,尋找誰是浪費大王。黃靚芳說,孩子們原來很自信:我們不至于是浪費大王。不料調查結果卻“打臉”——結果顯示,8歲到12歲這個年齡段,浪費糧食的比較多。 還有一部分學生采用“感性的方式”展開調查,譬如說,有個項目組的孩子制作“米小白”的動畫,說的是一粒叫“米小白”的小米粒,它有三生三世,終極夢想是被人類吃掉,但是,事與愿違,每次都被無情地浪費掉,吃不進人類嘴巴里。 無論是像調查這類的理性思考,還是“米小白”這類把節約糧食的行為創意物化,都是通過驅動性的問題,引導孩子去探究怎么節約糧食,最終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轉化為自己內在的認識。 陳珍表示,在廈門,大同小學的小米粒代表生態文明教育的一個方向:從微觀到宏觀,這樣孩子會更好理解生態文明這個概念。生態文明教育不能光喊口號,只有內化到自己認識,聚焦到孩子自己身上,觸動他,他才會發生行為上的改變。 觀察點: 大同小學 不少學生以項目組形式,展開調查:一粒米要走多少路,才能抵達我們餐桌。 課堂在灶臺旁 學校設烹飪教室 讓學生了解 食材如何變成食物 在同安西洪塘小學,學生們在學校就能看到農作物走上餐桌的艱辛過程——這所學校不僅有菜地,還有一間烹飪教室。 西洪塘小學把菜地建在五樓屋頂,每周組織學生到菜地勞動,認識各種蔬菜,澆水,清理田間雜草等。比較特別的是,學校還在一樓建了烹飪教室。 西洪塘小學德育處主任莊燕云說,這是一間“把食材轉化為食物的勞動工坊”——孩子們把從菜地取來的食材,在這里轉化為美味可口的食物,實行“一條龍”美食旅程。 她舉例說,前幾天,學生們從菜地里割了韭菜,到烹飪教室學包餃子。這樣,他們體驗了從種菜、摘菜、洗菜、切菜到烹調過程。 西洪塘小學校長葉五洲說,在五樓的時候還是一把菜,到一樓后,它就可以變成可口的新鮮的熱氣騰騰的食物。他認為,這是最好的綠色低碳、節約糧食的生態教育。 和烹飪教室異曲同工的是科技中學的廢物就地處理工作坊,工作坊里有兩臺機器——“塑料垃圾造粒設備”“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備”,其中,“塑料造粒設備”機器專門處理塑料垃圾,將廢棄塑料變為塑料原料,形成垃圾分類后再利用的閉環體系;“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備”則可以直接將學校食堂每天產生的廚余垃圾轉變為有機肥,并用在學校的綠地和綠植的栽種。 更重要的是,這些轉化過程,學生們親身感受——科技中學讓學生學習操作機器,參與垃圾處理。 西洪塘小學和科技中學,代表的是廈門生態文明教育的另一種探索——把學生環保實踐、鍛煉同生態文明素養培養結合起來,學生們在接觸過程中,產生生態文明的憂患意識,從而形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力,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 市教育局認為,在學生時期培養的生態文明習慣和責任感,會伴隨他們的一生。 觀察點: 西洪塘小學 科技中學 西洪塘小學不僅有菜地,還有一間烹飪教室。 科技中學則設置了廢物就地處理工作坊。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