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的“海拔”因為詩歌不斷升高
2024-04-29 09:05:51?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詩界學者 八卦樓論詩 鼓浪嶼的“海拔”因為詩歌不斷升高 “鼓浪視野—中華文明的現代化詩意表達”沙龍舉辦 廈門日報訊(全媒體記者 何無痕 朱道衡 陳起鴻)什么是“鼓浪視野”?中華文明的現代化詩意要如何表達?昨日上午,作為第十屆鼓浪嶼詩歌節配套活動,“鼓浪視野—中華文明的現代化詩意表達”沙龍在鼓浪嶼八卦樓內舉辦。詩界學者們匯聚一堂暢所欲言。圍繞這個主題,他們說起了過去,聊起了現在,也談起了未來。 詩界學者們碰撞的觀點,是火山爆發般詩意的噴射,也充滿了對鼓浪嶼深摯的感情。主持人,中國詩歌學會黨支部書記、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山說,文學尤其是詩歌,都需要勇氣。而鼓浪視野,正是這么一種遼闊、勇敢、探索的精神。在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紹振看來,中國詩歌發展史是場地殼運動,鼓浪嶼的“海拔”,還因為詩歌在不斷升高。 說過去 詩界大咖回顧 與鼓浪嶼的詩意邂逅 年過90歲的詩界“大咖”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冕最先發言,他笑稱自己是“90后”,最先發言是對自己“最年輕”的優待,他一開口,用具體而細微的場景描述,將觀眾拉回到70年前——那時的他年輕氣盛,戴著北京大學的徽章,和同學走在廈門的街頭,而鼓浪嶼,正是他青年時代曾邂逅過的地方。 他沒有談中華文明,也沒有談鼓浪視野,但他談了鼓浪嶼,在斷斷續續的雨里,既潮熱又溫柔。“我希望鼓浪嶼詩歌節就這么辦下去,一年又一年地讓我們享受詩歌,享受美好。” 作為同齡人,孫紹振也悄悄陷入了回憶,他在這里邂逅了舒婷的詩歌,她的詩歌與北京的詩人所產生的奇特共振,讓他意識到一個屬于詩歌的新時代已到來。他說,這是一場造山運動,一場地殼運動,“每一年鼓浪嶼的‘海拔’都在升高,中國人的精神面貌都在提高,造山運動和地殼運動還沒有停止。”孫紹振認為,中國現代詩歌和西方詩歌的碰撞和融合,是偉大的“轉基因”工程,但我們一定會見證詩歌新的崛起。 有個令人感動的小細節是,詩界學者們談及過去的回憶時,臺下觀眾聽得十分專心。主持人王山也特別對觀眾們表達了謝意,“非常感謝大家在臺下這么認真地傾聽。我相信大家此刻也有著跟我一樣熱淚盈眶的感覺。當我們回憶起過去時,那些具體的細節很動人,而這些事也間接告訴了我們,文化的根究竟在哪里。” 話未來 表達現代化詩意 每一個普通人都可參與 鼓浪嶼的詩意,在長江學者、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張清華看來,是中西文明碰撞、交匯的產物,也是中華文明現代化詩意表達的合適起點。他說,文明首先是一種開放的視野,而中華文明要推向新的高度一定離不開詩歌的形式,這也是所有詩人的使命。“今后中國的詩人必須有文明的視野,我們也應該給世界貢獻能代表現代化中華文明高度的詩人。”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則談起了中華文明詩歌的源頭《詩經》,他說,《詩經》特別好,好在“心大”,他認為其中“食野之蘋”尤為重要,現代新詩也應獲得“野”的賦能,同時把握好方向和方位,方向感朝著百姓大眾,方位感在天地大野,永遠在心里放著那條“食野之蘋”的小路。 在長江學者,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謝有順看來,每一個普通的個人,都可以參與這個表達的過程。他說,現代化是經驗的疊加,人們要表達,首先要學會發現詩意。“人生不是活多少年,而是活多少個時刻。人們貧乏,因為屬于我們的時刻和瞬間太少了。”他說,從現在起,去尋找和世界相遇的重要時刻,然后記住它,留下它,這就是中華文明現代化詩意的表達。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