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的“海拔”因為詩歌不斷升高
2024-04-29 09:05:51?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專訪 長江學者,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謝有順: 用好鼓浪嶼這個文化符號 做好詩歌這篇文章 來到雨中的鼓浪嶼,讓謝有順看到了理想生活的美好圖景,風吹樹葉、雨滴石板路、小巷漫步……在他看來,這就是一首生活的詩。雖然是學者,但謝有順談論詩歌的方式,卻讓人感到親切。他說,“每一個人都應心懷詩意,因為詩意的發現,是為了讓我們內心綻放、想象飛揚,最終豐富自我,從而得以生活得更好。” 談詩意 “每個人都應該有發現詩意的愿望,也應該學會從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平凡事物里發現詩意” 人們總在探討,如今的時代還有沒有詩意。但在謝有順看來,一切事物都有詩意,關鍵是要有發現詩意的眼光,要能撬開事物、經驗的縫隙,找到詩意。 那么,詩意究竟是什么?謝有順說,詩意就是尋找你和你世界相遇的重要時刻,當那個時刻出現,世界就會為之改變,“平凡的人,生命中也不乏重要的時刻,但我們有沒有抓住這種決定性的瞬間?即便是第一次發現沙灘、花朵、下雨的美麗時刻,也值得記住。” 不過,對于個體而言,詩意有意義嗎?“太有意義了。”謝有順說,詩意會使人生更豐富,“當我們覺得人生貧乏,覺得庸常、瑣碎、現實、沉重的時刻,我們需要詩意帶給我們拔地而起的力量。”謝有順說,“詩意讓我們感受世界的另一側面,讓我們得以神采飛揚,進而擁有更飽滿的人生。”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發現詩意的愿望,也應該學會從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平凡事物里發現詩意。 而回歸到對于現代化詩歌的期待,謝有順認為,現代化詩歌應該是文化、經驗、思想的“疊加態”。他舉了個簡單的例子,邊上一位美麗女士,穿著旗袍,打扮傳統,但手上戴著西方工業發明、制造的手表。“文化應該是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疊加,各種經驗交匯,各種思想激蕩,在承認文化廣闊、多元的前提下,去尋求全新的表達。” 之所以與詩歌結緣,因為謝有順本身就是詩歌的讀者。他說,詩歌彰顯著中華文化的語言之美,“詩歌是語言的結晶狀態,正是這種語言之美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想,一個敏感的心靈,一個對文字敏銳的人,都會被中國的詩歌之美所打動。”而之所以聊起詩歌就充滿了激情,是因為詩歌也極大地豐富了謝有順的生活,“我因為喜歡詩歌,認識了很多詩人,認識了很多有趣的靈魂,這也成了我熱愛詩歌的極大動力。” 談鼓浪嶼 “鼓浪嶼充滿著詩意,又擁有舒婷這樣重要的詩人,它天生就應該與詩站在一起” 謝有順認為,當代有很多優秀的詩人,將哲學思考和美好的生活體驗相結合,對于有些受到爭議的當代詩歌,謝有順認為文學被爭論反倒是一件好事,“它本就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認識世界、表達世界的不同方式。”而有些詩人的詩作能觸動時代的情緒,在人群里喚起他們對詩的認知,也許有爭議,但也同時強化了詩歌的存在感。 漫步在鼓浪嶼上,讓謝有順想起了歷史與未來在這座小島現在的時空里同步交匯,感慨萬千。“一切都是動態的,無論是中華文明還是文學,都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而是各種經驗的匯聚。” 他說,自己也是一個動態的人,“我不贊同人們簡單地回到傳統,每個人都是以疊加態的形式活在世界上。”伴隨著各種經驗的疊加,生活不斷復雜起來,但也得以豐富。看著他注視鼓浪嶼的眼神,對細節的凝視,你會知道他正繼續“疊加”自己,也又擁有了許多獨屬于他的詩意“瞬間”。 謝有順說,鼓浪嶼充滿著詩意,又擁有舒婷這樣重要的詩人,它天生就應該與詩站在一起。因此,舉辦鼓浪嶼詩歌節在他看來再契合不過,“我們應該用好鼓浪嶼這個文化符號,做好詩歌這篇文章,這對于鼓浪嶼的未來有著重要的意義。” 相關 經典詠流傳 新疆北庭邊塞詩誦讀沙龍舉行 廈門日報訊(記者 朱道衡)昨晚,新疆北庭故城跨越萬里,“牽手”鼓浪嶼,為廣大詩歌愛好者帶來一場文化盛宴——“放歌邊塞·詩意北庭”新疆北庭邊塞詩誦讀沙龍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辦。該活動是第十屆鼓浪嶼詩歌節的配套活動之一。 這里有個背景,2019年7月18日,廈門鼓浪嶼管委會與新疆吉木薩爾縣政府締約,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與北庭故城“成功牽手”,正式結為“友好世界文化遺產地(點)”。 昨晚7時30分,原創詩畫舞《詩賦千古韻》拉開活動序幕,慷慨激昂的邊塞詩歌在耳畔回蕩,伴隨民族氣息濃厚的音樂、舞蹈,現場觀眾仿佛置身邊塞,領略大氣磅礴的北庭風光。隨后古典舞《北庭錦袖》、詩朗誦《致橡樹》、詩畫舞《援疆路,北庭情》等精彩節目輪番上演。 少數民族和漢族姑娘聯合出演的舞蹈《北庭人刀郎舞》,掀起一波小高潮:新穎的音詩畫舞結合多媒體技術,生動地再現了邊塞風光、歷史場景,贏得陣陣掌聲。“希望我們的舞蹈能讓廈門人民感受到新疆的魅力,愛上新疆。”參與演出的哈薩克族姑娘庫力曼說。 詩朗誦者吳志鐸來自吉木薩爾縣,對再次來廈門,頗為興奮,“去年9月,我第一次來廈門,第一次見到大海,太震撼了”。在吳志鐸看來,廈門綠樹成蔭,風景如畫。 據悉,本次活動是廈門和吉木薩爾第二次以詩歌沙龍的形式,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是兩地“牽手”以來,促進共同發展的又一實際舉措。吉木薩爾縣文聯主席朱忠輝介紹,他們也希望借助鼓浪嶼的影響力,提升北庭故城與吉木薩爾的知名度,讓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新疆歷史文化、當下社會現狀。 老琴發新音 托馬斯·托特管風琴音樂會舉行 風吹拂鼓浪嶼,白浪追逐沙灘。28日晚,夜幕落下,管風琴樂聲響起。在鼓浪嶼管風琴藝術中心,第十屆鼓浪嶼詩歌節的配套活動之一——托馬斯·托特管風琴音樂會如約而至。世界級大師托馬斯·托特(Thomas Trotter)奏響管風琴,為現場觀眾呈現一場聽覺和視覺的盛宴。 音符輕快躍動,旋律曼妙流淌。管風琴藝術中心座無虛席,音樂會由托馬斯·托特個人獨奏,只見大師彈指移足,指尖跳躍,腳尖輕踏,通過多元化風格曲目,全面展示出了鼓浪嶼管風琴藝術中心這架波士頓-靈光堂Casavant Opus 700管風琴的豐富音色,美妙的樂聲為音樂之島注入活力,讓這架有百年歷史的管風琴煥發新生。 當天,托馬斯·托特共演奏了8首曲目,風格多變,時而柔情時而激昂,時而平靜時而歡快,在夏爾-馬里·維多爾的《第五交響曲》選段中,托馬斯·托特伴隨著腳鍵盤上詩意的旋律,為觀眾展現出了音樂的熱情激烈,最終主題在腳鍵盤上以八度的演奏方式結尾。現場聽眾跟隨樂章感受音律之美,無不為之傾倒,掌聲久久不息。在觀眾的熱情掌聲中,托馬斯·托特為大家加演了一首耳熟能詳的鼓浪嶼專屬的管風琴曲《鼓浪嶼之波》。 據介紹,托馬斯·托特是“鼓浪嶼駐島藝術家”計劃簽約的第一位管風琴演奏家,他是英國最受歡迎的音樂家之一,曾被英國女王授予女王音樂獎章,他擔任過威斯敏斯特圣瑪格麗特教堂的管風琴師和伯明翰城市管風琴演奏家,并在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等多個全球地標性藝術表演場館舉辦過獨奏音樂會。 除了28日的管風琴音樂會外,第十屆鼓浪嶼詩歌節期間,托馬斯·托特還將于4月29日舉辦大師班,于4月30日舉辦管風琴音樂會。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