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活動在廈收官
2024-08-15 09:30:08?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講述高質量發展的綠色低碳故事 中宣部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為主題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活動在廈收官 環東浪漫線已成為陽光、沙灘、紅樹林相映成趣的特區顏值新高地。(記者 張奇輝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王玉婷 謝嘉迪 見習記者 陳鈺瀅)“我把廈門的美,裝在相機里帶走。此次行程,不僅讓我們領略到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更深刻感受到這座城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上久久為功的努力。”即將離開廈門的新華社攝影部編輯陳為依依不舍地說。 昨日,由中宣部組織、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為主題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活動圓滿結束。廈門是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來自20多家中央和省屬新聞媒體的60多名記者在采訪結束時表示,廈門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探索,以及在助力高質量發展中的思路舉措、實踐成果和典型經驗,都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調研采訪素材。 廈門是如何書寫高質量發展的綠色低碳故事?本報帶您探尋。 高處著眼 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漫步在廈門這座海上花園城市,人們總會與美景不期而遇: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 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廈門高處著眼,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外修“顏值”、內煉“氣質”,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在碧海藍天之間,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長卷。 在這里,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找到了平衡點。以環東浪漫線為例,18年前的灘涂地,如今已是陽光、沙灘、紅樹林相映成趣的特區顏值新高地。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早年,周邊村民多以海域養殖為生。養殖密度大、缺乏統一管理,養殖業的無序發展給同安灣內生態環境帶來了沉重負擔。”同安區潘涂社區黨委副書記林育林介紹,2006年,廈門正式啟動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工程,第一步就是養殖清退、灘涂清淤。 退養不退海,錨定可持續發展航向,村民們不斷因地制宜尋找新發展之路:從海蠣養殖,不斷向深加工、物流集散等產業鏈中下游方向延伸,做大海蠣“村IP”;探索海鮮特色排檔、海上體育項目等配套文旅,豐富的業態促進當地經濟再現活力。 如今,同安灣已從昔日的“爛潮灘”變成了發展新極點。海洋生態修復帶來的發展潛能,正成為綠色產業集聚的吸金石,而綠色轉型取得的鮮活成就,也讓廈門在建立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上先行先試的底氣更足。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對此,廈門率先設立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及農業碳匯交易平臺,拓展資源環境交易品種,以市場化手段助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探索碳匯“含綠量”“含海量”與經濟發展“含金量”的高效轉換。 目前,廈門“山頂到海洋”生態價值交易體系基本建成。據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董事長連煒介紹,廈門海洋碳匯交易已突破16萬噸,占全國藍碳市場一半以上,助力聯合國工發組織運用藍碳開展碳中和,實現廈門綠色金融國際化;農業碳匯交易突破28萬噸。 特色金融服務融入生態體系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和海洋經濟發展,綠色金融活水澆灌高質量發展征途,“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老百姓是最直接的受益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山、海、產、城、人”相融共生,為破解海灣型城市生態治理這一世界性課題、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提供了寶貴經驗,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