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流量從0到10億 廈門地鐵“流量密碼”帶來什么?
2024-08-29 09:36:42?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輸送更多人流 不到5個月,客流量從9億到10億 占全市公共交通分擔率超三成 記者梳理發現,廈門地鐵客運量從0到突破1億,用了2年時間,732天。 2017年12月31日,從鎮海路到巖內的地鐵1號線開通,標志著廈門正式進入地鐵時代。 “最初來的乘客大多是來嘗鮮的。”趙銀芝是地鐵1號線集美學村站第一任值班站長。她說,隨著時間推移,市民對地鐵的認可度不斷提升,1號線客流開始逐步增長。 2019年12月25日,從五緣灣到天竺山的地鐵2號線開通,2020年11月27日,廈門地鐵客運量突破2億人次,用時332天。 家住海滄霞光東里的市民林女士在地鐵2號線開通后選擇成為地鐵族。“原來自己開車,如果碰上早高峰堵車,至少需要45分鐘,而坐地鐵不到半小時。”林女士說,在后埔一帶上班的年輕人不少,大家基本選擇地鐵通勤。 從廈門火車站到蔡厝的地鐵3號線于2021年6月25日開通,廈門地鐵織線成網,客流呈現跳躍式上升,當年的7月14日便突破3億客流,用時230天。 此后,廈門地鐵累計破4億、破5億客流的速度越來越快。從9億邁入10億,僅用時133天,不到5個月。 目前,廈門地鐵已開通運營3條地鐵線路,線路總長98.4公里,運營車站共72座,其中5座換乘站。 據市交通運輸局提供的數據,地鐵占全市公共交通分擔率已經從2018年的5%提升至目前的32%以上,逐步成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力量。 地鐵公共交通分擔率上升,離不開廈門地鐵多次調整線網列車運行圖,即“調圖”。廈門地鐵不斷滿足市民乘客便捷化出行需求,進一步提升地鐵服務品質,從幾年一調,到一年幾調,調的是“服務精準”和“運力擴充”,圖的是“人民所需”。據悉,廈門地鐵線網累計調整運行圖61次,壓縮行車間隔24次。 對市民乘客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首班提前、末班延長、等車時間縮短。比如,歷經多次“調圖”后,廈門地鐵的首、末班車發車時間從最早的6:30、22:30延長至目前的6:00、23:00;地鐵1號線最小行車間隔從開通初期的6分45秒縮短至4分10秒;地鐵2號線最小行車間隔從開通初期6分30秒縮短至2分40秒;地鐵3號線最小行車間隔從開通初期的5分30秒縮短至4分55秒。 暢通跨島通勤 日均客流從6年前的4.89萬人次 提升到目前的26.6萬人次 廈門地鐵因跨島發展而生,乘著跨島發展的東風發展。 地鐵1號線、地鐵2號線、地鐵3號線分別連通廈門本島與集美、海滄、翔安,作為重要的進出島通道,廈門地鐵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跨島乘客。 據廈門地鐵運營公司提供的數據,跨島客流從2018年日均4.89萬人次,提升到目前的日均26.60萬人次,增長4.44倍。 跨島客流穩步增長的背后,是廈門地鐵不斷滿足島內外市民的便捷出行需求。 其中,地鐵1號線集美軟件園站是地鐵線網中環比進站量增長最快的車站——2024年7月,集美軟件園站的日均進站量為1.14萬人次,較開通首月增長11.67倍。 車站值班站長連思坤見證了車站的客流變化,他表示,集美軟件園站的潮汐式客流明顯,其中早高峰時段90%是出站客流,晚高峰時段90%是進站客流。 在地鐵1號線杏錦路站也有個特別的現象,被稱為“黃金15分鐘”——每逢工作日8時30分至8時45分,上千名上班族涌入地鐵站,他們大多前往集美軟件園三期上班。 市民薛先生便是“卡點大軍”中的一員。他說,地鐵時間可控,只要趕上8時45分左右的地鐵,就能掐著點打上卡。“杏錦路站早高峰的激烈程度,絲毫不亞于大城市的地鐵。”薛先生笑著說。 城市軌道交通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市軌道交通建設指揮部表示,地鐵跨島發展,不僅拉近島內外空間距離,有效解決乘客跨島出行問題,也帶動島內越來越多的市民到島外安家立業,提高城市活力。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