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吸引外資“登鷺”的故事
2024-09-06 08:50:50?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振興大廈17層那個“窗口”,如何引來金鳳凰? 檔案解密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吸引外資“登鷺”的故事 廈門日報訊(記者 陳冬 通訊員 劉莉麗)廈門經濟特區在1981年拉開建設帷幕之后,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經驗等都很匱乏,引進外資,顯得尤為急迫。1982年初,祖籍福清的印尼華僑陳應登與廈門市政府簽訂合同,在湖里區開辦印華地磚廠。這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第一份外商投資合同。此后,宏泰發展、廈新電子、燦坤實業、聯僑企業等“三資”企業先后在廈創辦,柯達、戴爾、ABB等世界500強企業也紛紛“搶灘登鷺”,為廈門經濟特區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期,緣何能得到外資的青睞,迅速開啟外商投資的大幕?這與廈門大膽探索并推行一系列開創性行政審批機制改革、簡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集中“一個窗口”辦理對外引進工作不無關系。本期檔案故事,將透過一份份文書檔案,講述當年那個朝世界敞開的窗口,是如何引來金鳳凰的。 “三委”聯合辦公 改善軟環境種好梧桐樹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之初,底子很薄,廈門市政府的財政資金盤子又太小,百廢待興。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廈門先行先試,率先探索舉外債搞基建,向科威特政府貸款修建高崎國際機場。此后又通過籌借款項完成碼頭、自來水等工程,逐步完善空港、漁港、通信、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 與此同時,廈門市積極采取措施鼓勵境內外客商前來投資,一批內外資企業相繼落地,形成特區創辦初期“外引內聯”的良好開局。廈門市檔案館館藏檔案記錄了廈門當時的改革措施。1984年,廈門市技術改造引進項目審批小組正式成立,而后,該小組將當時的市計委、經委和外經貿委從事技術引進工作的人員集中起來,實行聯合辦公。1984年4月27日《廈門日報》刊發報道《效率提高 辦事迅速 有頭有尾——市“三委”聯合辦公開展技術引進工作》,文中提及,市“三委”聯合辦公,對引進項目統一安排,綜合平衡,不僅有利于引進項目的合理布局,而且可以避免重復引進,更大的好處是能統一全市對外引進工作,改變過去那種各干各的、多頭搞引進的狀況。“三委”有關負責同志和經辦人員對引進項目的申請可以集中研究、審查,減少了許多中間環節和報批手續,加快了引進進程。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