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吸引外資“登鷺”的故事
2024-09-06 08:50:50?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8個月完成落戶投產 永泰速度令特區人自豪 1985年,國務院批準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島和鼓浪嶼全島,廈門的發展進入新階段,掀起了更大規模的投資熱潮。然而,由于廈門經濟特區起步不久,廈門的投資環境存在不相適應的問題。為促進經濟特區建設,需要不斷推進改革,不斷完善各種招商引資的措施,確保企業引得進、留得住。 在廈門市檔案館,保存了許多關于當時廈門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外商投資的檔案,如《關于對外資、中外合資銀行減免工商統一稅和預提所得稅的批復》《關于同意成立廈門市外資企業管理局的批復》《關于設立廈門經濟特區外資企業服務公司的批復》《關于出口無證托收審批權的通知》等,透過這些檔案可以看到,廈門市政府非常重視、愛護這些引進來的外資企業,為了企業的發展,采取了包括從體制到機制、從規章制度到辦事程序、從辦事效率到服務質量在內的許多措施,目的就是為客商提供優質服務。 1985年1月21日的《廈門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綠燈,向永泰開放 時間,提高了價值》的文章。文中說道,1984年年初,香港明泰電子廠有限公司總經理曾琦先生回到他的故鄉——廈門,帶來了一個在廈門建立永泰電子有限公司的設想。時隔8個月,這個設想已變成現實。一箱箱多功能按鍵式電話機從廈門永泰公司的大門涌出,越過遼闊的太平洋,出現在美國市場上。永泰公司能夠這么快落戶廈門,主要得益于當時廈門市政府的重視和主動服務意識,各項準備工作做得充分——設備和生產原料進口的審批手續,審批部門僅用20分鐘就完成任務;貨物還未進關,海關特區組的人員就已找上門說明手續如何辦理;對外運輸需要集裝箱,廈門外運公司給出的回答都是“馬上就來”;水、電、保衛、消防,全部上門服務。正如文章所言:“永泰公司的道路,是一條處處開放著綠燈的道路;它,也就是廈門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大道。” 振興大廈17層 實行“一個窗口”對外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投資廈門的境內外企業大中項目逐漸增加,對土地、廠房需求和固定資產投資、各種配套設施的要求等跟過去有很大不同,需要辦理的各種審批手續和涉及的部門相應大量增加,以往的辦事機構、程序都已不能適應。為此,廈門市政府決定成立市外商投資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外資委”),把“六委一局”的權力集中到廈門經濟特區第一幢18層以上的高層建筑——振興大廈17層,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使之成為政府管理外商投資的權力實體。1991年9月6日的《廈門日報》,刊發了廈門市外商投資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的消息。 曾在廈門市外資委工作的陳捷,在《審批機制改革:“一個窗口”對外》一文中講述了廈門外資委服務外商的故事。“外資委就像是他們的‘娘家’。”陳捷提到,所有的外商投資,從第一個立項流程開始,就在外資委這個統一對外的窗口,享受政府提供的“一條龍”服務,這其中包括投資審批處、企業服務處(設備進口審批,免稅設備、材料批準)、投訴中心以及招商中心,還有一批年輕人幫助跑海關、稅務等各個部門。“有了這個窗口,我們的服務不斷得到改進和提升,當時,外資委還編寫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廈門市外商投資指南。” 陳捷在文中提到,當時國家政策很多,經常有變化調整,這些做審批的人腦袋里都要有一根弦,要預先判斷國家經濟走向是怎么樣、對外招商中關于廈門的項目又會怎么樣……同時,還要跟國家各部委打交道,爭取有利的政策。 跨國公司對投資環境的要求高,對軟環境的要求更高。作為第一批服務外商投資的人員,陳捷在文中說道:剛開始的談判非常艱苦,跨國公司、臺港企業,不管是大項目還是小項目,他們對廈門的情況完全不了解,所有的政策、所有地方的情況都要慢慢地、細致地和他們溝通,包括電話、書信、面談,請各個相關部門坐下來談,去化解他們跟各部門溝通不了的難事。“很多投資項目就是因為我們這樣的介入和優質的服務,加快選擇在廈門投資。我們這些審批人員也跟著一個個的項目在學習、成長。” 40多年過去了,振興大廈17層在廈門經濟特區的改革開放史上留下了難忘印記。隨著改革開放加速推進,廈門日益成為境外資本的重要聚集地、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和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