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30年10大觀念征集評選活動引讀者熱議
讀報為女兒架起“親情橋” 第二年,女兒出生了。我們經常一手抱孩子,一手看報紙。通過《廈門日報》,我們對廈門越來越了解,心中也有了份向往,想著能在廈門生活也許是件幸福的事。女兒5歲時,孩子她爸工作調動到了廈門,《廈門日報》更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女兒經常見不到爸爸,可能知道爸爸工作的地方發生的事,也是種安慰。我天天讀報給女兒聽,她也不亦樂乎。報紙為女兒和她父親架起了一座“親情橋”。 我們喜歡讀報,女兒從小耳濡目染,也在看報中慢慢長大。報紙給了孩子識字平臺,我們娘倆經常一起讀報,她讀圖讀花季,我讀副刊讀教育。而孩子她爸每周一次回漳州,我們便把從《廈門日報》上看到的新聞如數家珍地告訴他,他總笑瞇瞇地稱贊我們“厲害”,想來都是報紙的功勞。 《廈門日報》助我們一家團聚 《廈門日報》改變了我們一家的生活軌跡。在女兒升讀小學五年級前的那個夏天,通過《廈門日報》,我得知廈門正通過考試招聘在職教師,丈夫鼓勵我赴考,看能否結束兩地分居的生活。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參加考試,令人驚喜的是我順利考中。多虧了《廈門日報》第一時間提供信息,讓我和丈夫順利結束牛郎織女的生活,一家人得以團聚。 當年9月,我們一家順利聚首鷺島,《廈門日報》依舊與我們一路同行。每天下班回家,我第一時間就要讀報,《廈門日報》上的時事新聞、本地新聞和城市副刊的人生故事等內容都很好看。 母女倆從“讀”到“寫” 讓我沒想到的是,我和女兒很快從讀者變成了作者。《廈門日報》舉辦白鷺洲公園的征文,我將博客里的兩篇文章發過去,沒想到一舉成功,兩篇文章都被刊登在副刊上。《廈門晚報》舉辦“家有女兒初長成”征文,我寫的《逗逗不亦君子乎》不僅發表了,還在后來的評獎中一舉拿下二等獎。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全家團圓半年內的喜事。女兒也很快追上了我的腳步,她的造句、作文也發表在花季上。受到日報鼓勵,我們母女倆筆耕不輟,越寫越帶勁。 直到現在,我們全家仍是《廈門日報》的忠實“粉絲”,晚飯后的讀報老傳統沿襲至今,讓我們全家溫馨又快樂。而女兒和我寫的“豆腐塊”不時在報紙上“露臉”,讀和寫的良性循環,讓我家對《廈門日報》心懷感恩和眷戀。(熱心讀者 戴慧萍 講述 記者 林雯 整理) |
- 2011-10-12廈門特區30周年活動標志昨日揭曉 經四輪評審
- 2011-09-29廈大學生看廈門活動啟動 380學子現場感受特區發展
- 2011-09-16"廈門票哥"22年收藏800張公交車票 見證特區30年變遷史
- 2011-09-17國慶花車巡游6個區進行 21部花車展現特區30年故事
- 2011-08-15廈特區建設30周年標志月底揭曉
- 2011-07-18廈門公開征集特區30周年活動標志
- 2011-07-14廈門外籍人士也能參評"特區30杰" 酒后傷人不許再進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