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菁 圖
廈門網-廈門商報訊(商報記者 巫菁)“甩賣”、“轉讓”……中山路名匯廣場步行街的周末,沒有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反而是整條街上紅紅綠綠的促銷、轉租廣告成為主角。“耗了一年多了,實在撐不住了。”正在收拾東西的林先生無奈地望著招牌,準備與周邊的十幾家店主集體出走……
商家
一年虧了30萬元
“我是真的很喜歡這里,但是一年虧掉30萬元讓我很灰心。”在名匯步行街經營保卡利名品折扣店的林先生,一年半前從香港來到廈門做服裝生意。一眼就相中名匯步行街的他,卻在一年后才覺得被忽悠了。
“沿街的路燈和店面配套的頂燈,從我一開張就開始和物業交涉,直到現在才裝上去。”林先生告訴記者,當初簽合約的時候這些配套都是包括在內的,但是一直沒有完善,“每到晚上,整條步行街很黑,怎么可能有人進來逛!”
與林先生境遇相同的是步行街上的十幾家商鋪老板,“我們要求裝頂燈,物業就說要收費。”經營臺灣涮涮鍋的王先生向記者抱怨,物業管理費已經交了,卻還要交4元/平方米的經營管理費,但是配套卻完全沒跟上。
為此,這十幾家店主在一年多時間里找物業商討了不下百次,“我們認為經營管理費不合理,聯合請了律師過來,還鬧到物價局去,最后經營管理費就沒交了。”林先生說道,但是租金、公攤等等這些費用還是很亂,鬧一次好像就降一點,但是配套依舊不完善,一年多整條街還是很沒生氣。更有甚者干脆把車停在店門口,物業也不管。
物業
10余商鋪屬個人財產
“很多都是歷史遺留問題!”記者就此聯絡到名匯廣場的物業公司升名匯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接通電話的夏經理也表示出無奈,“這些商家的店鋪不屬于我們的房產,是個人的。”夏經理告訴記者,早在2008年,名匯廣場還是名匯銅鑼灣廣場時,已經有不少商鋪賣給個人。現在要出走的那十幾家商鋪都屬于個人房產,通過中介租出去的,而管理上則歸屬名匯。“因為此前一直炒作這里作為旅游集散地,商機很好,中介租金一路看漲,他們的租金高過我們一倍還多。”夏經理表示,這也是商家怨氣的主要來源。
而物業管理上,夏經理則解釋,經營管理費也是合理的,“我們是兩個團隊在做,一個收的是物業管理費,一個則是經營管理費,這在物價局也是通過的,合起來才收8元/平方米,與明發商業廣場等商圈相比已經很低了。”夏經理說道,沿街的路燈還有堵住門店的車輛,這些涉及到街道管理處,交涉起來非常麻煩,“沒辦法,這里各自為政的事情太多,我們的工作也很難做。”夏經理說。
記者在名匯廣場轉了一圈,除了天虹商場人流較多外,里面基本空置著,而最外面一排則是招租和轉讓“專場”。林先生告訴記者,這樣的情況維持很久了,壓垮他的不是這里的租金,而是這里紛繁復雜的管理和他永遠搞不懂的糾紛。
記者手記
誰能拯救名匯?
面對一批批來了又走的商家,這個曾被寄予厚望的名匯廣場,現在只有天虹商場撐得起場面,而周邊的小商鋪都打起了退堂鼓。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幾年前那個名匯銅鑼灣廣場,那個曾被業界譽為“Shoppingmall中國第一品牌”的銅鑼灣沒能拯救名匯廣場,在2007年9月,由于供應商屢屢退場,名匯銅鑼灣百貨無奈關門。一年后,重整旗鼓的名匯廣場把希望寄予天虹商場,這個強大牽引力在這兩年里的確發揮過作用,但是邊際效益似乎依舊沒體現,商家倒的倒、走的走……
“管理的通暢才是拯救名匯的根本。”業內人士張先生的一句話擲地有聲,商場、百貨的集聚效益的確能在短時間內為Shoppingmall帶來效益,但是長久生存之道除了完善管理別無他法。試問,哪個商家愿意在考慮如何賣東西的時候,還要考慮怎么與后臺管理者斗智斗勇?(巫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