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項南在“鷺江”號游艇上(李開聰攝)
東南網-海峽導報11月17訊 (記者 黃智敏/文 張向陽/圖)2007年,好萊塢用奢侈的編導和特效團隊,為世人重現了上世紀80年代的動畫經典——《變形金剛》。
如今,《變形金剛》系列電影已經拍到第三部。三部曲中,讓觀眾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主角擎天柱的不斷強化升級,從第一部的赤手空拳,到第二部的裝上飛翼,再到第三部一車廂的武器庫。
廈門經濟特區的30年,也仿佛電影中的擎天柱,經歷了一次次的升級壯大,從創立之初的湖里一隅,到擴大到廈門全島,再到島外建立臺商投資區、調整全市區劃,最終將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四座新城在島外崛起。
如今的廈門經濟特區,正朝著“島內外一體化”的藍圖,不斷前行。
湖里打響經濟建設第一炮(資料照片)
第一次“變形”從2.5平方公里擴大到全島
1981年10月15日,在廈門湖里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隨著一聲開山炮響,經濟特區破土動工。
最初的這片特區,局限在郊區一隅,進一步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當時的省委書記項南很早就察覺到這個問題,他一直在想辦法,爭取把特區擴大到全島。
1984年2月7日,鄧小平同志南巡來到廈門。第二天,鄧小平、王震等登上“鷺江”號游艇。在艇上,項南攤開廈門市地圖,向鄧小平匯報說:“廈門與對岸金門相隔只有幾公里,把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有利于兩岸密切交往,做好對臺工作,也有利于對外擴大開放。”
據福建省原副省長、原廈門特區管委會主任王一士回憶,鄧小平當時聽后問王震:“王胡子,你說行不行?”王震回答說:“我完全同意。”小平說:“我看好,沒啥危險,福建應該多做點臺灣工作。”
在鄧小平的直接推動下,1984年3月,中央決定把廈門經濟特區從2.5平方公里擴大到全島,包括鼓浪嶼在內總面積共131平方公里。廈門特區實現了第一次擴容。
翔安新城(張天嬌攝)
第二次“變形”島內減兩區,島外加一個區
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給廈門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此后,國家又先后在海滄、杏林和集美設立了三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區內可享受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
但是,由于廈門的區劃設置不是很合理,進一步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廈門七個行政區,區級經濟的規模一直不大,各區資源配置不合理,發展差距很大。以土地面積為例,最大的同安區是最小的鼓浪嶼區的528倍,而人均財力最強的開元區是最弱的同安區的3倍多。同安區人均GDP水平只相當于島內平均水平的1/4。島內四區的城市化水平為92.5%,島外三區的城市化水平僅為24%,其中同安區只有14%,大大低于全市57%的平均水平。
在此背景下,區劃調整在本世紀初被提上日程。2003年4月26日,國務院正式作出批復,同意福建省調整廈門市部分行政區劃。
在這一年內,廈門區劃調整基本完成,原來的7個區(開元、思明、湖里、鼓浪嶼、杏林、集美、同安)整合為思明、湖里、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其中,湖里區行政區域保持不變;原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并為思明區;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將同安區所轄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新設立的翔安區管轄。
調整行政區劃后,各區管轄面積、人口規模、經濟總量趨于均衡,區域之間的土地面積差距由528倍縮小為10.83倍;人口差距由29.6倍縮小為5.4倍;財政收入差距由11.5倍縮小為6.0倍。各區的生產要素得到合理配置。更重要的是,它為島內外一體化奠定了基礎。
海滄新貌
第三次“變形”特區擴全市,島內外一體化
區劃調整后,島外發展的呼聲日漸高漲。2009年,廈門市委明確提出了“提升島內、拓展島外,推進島內外一體化發展”的發展戰略。
吹響島內外一體化的號角后,廈門隨即又迎來了一個重大的利好——2010年6月20日,省委書記孫春蘭正式宣布:國務院批準將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
島內外一體化的啟動和特區的外擴,島外四大新城動工興建,一大批重大項目也花落島外。島外的面貌,在短短兩年多時間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
同安洪塘頭社區的黨總支書記楊春金,這幾年一直在為村里發展遇到的瓶頸發愁。這個村雖已改為社區,但“養豬村”的面貌還是沒有改變,村里“八戒”多,部分養豬戶又無序排放,導致村里臭氣彌漫。加之前幾年環東海域退養,村民轉產轉業的壓力很大。
經過整治的杏林灣,變身風光秀美的園博苑
今年7月,廈門科技創新園在這個社區動工興建了,讓楊春金感到非常興奮,“這是我們社區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
園區建成后,社區居民可以和5萬園區員工一樣,下樓可逛公園,上樓可賞海景,出入可坐軌道交通、BRT,也將在園區找到更多就業和創業的機會。
這,只是島外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廈門的建設重點已經轉移到島外,在不久的將來,廈門島內外將不再有隔閡,發展的差距將被弭平,廈門特區將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整體。
親歷者
翔安區方志辦編輯、退休干部李增為:
“幸福廈門”藍圖可期
今年68歲的李增為老人,是一位地道的翔安新店人,從1978年開始一直在家鄉新店工作。不過,在他2002年退休那年,新店鎮還屬于同安區,到第二年10月,翔安作為一個新區才正式成立。
“建區以來,翔安變化太大了。”作為土生土長的翔安原住民,加上這幾年負責編輯翔安區志,接觸了各方面的資料數據,李老對此當然最有發言權。
李老說,他有個親戚住在同安,平時隔三差五回新店老家,結果有一次他回家時,竟然在村里迷了路。原來,有一陣子沒回來,村里修起了新的道路,讓他都不認識了。
“實現‘村村通’的不僅是道路,還有自來水、有線電視……各種社會福利也覆蓋到農村,百姓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高。”李老說。
“1998年,新店鎮呂塘村5位老農民在兒子媳婦的資助下,結伴出國,游覽了馬來西亞、新加坡,這是自古以來的第一次。”李老說,“如今,翔安老人外出旅游已經蔚然成風,我自己退休后,就去過馬來西亞、港澳、金門。”
展望未來,李老對翔安的前景充滿信心。在他看來,翔安區一定能按照島內外一體化、打造“五個廈門”的藍圖走下去,進一步提高百姓的民生福祉,真正實現“幸福廈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