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地稅與特區同行:1500億收入造福民生
用好用足稅收優惠 培育稅源扶持企業 經濟發展是稅收之源,涵養稅源、促進產業升級、調節收入分配結構是稅收職能作用的充分體現。在做好組織收入工作的同時,市地稅局立足海西建設大局,認真梳理、深入發掘稅收優惠的“含金量”,用足用好稅收優惠政策,培育壯大特區經濟。以營業稅減免優惠為例,“十一五”期間共兌現營業稅稅收優惠22.93億元,各類受益企業達4700多戶。這些稅收優惠都用于落實高新技術開發、轉讓減免,創業孵化器減免,促進再就業減免,幫扶殘疾人民政福利減免,離岸外包減免,兩岸直航減免等稅收優惠政策,實實在在的用在了支持產業轉型升級、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提高市民個人收入水平等促發展、調結構的項目上。 在企業所得稅優惠方面,僅以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優惠為例,2008年至今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97戶,技術先進型企業7戶,綜合利用企業4戶,動漫企業10戶。2011年參與復審高新技術企業108家,參與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65家,共受理高新技術企業、小型微利企業、農林牧漁業、研究開發費用、技術轉讓所得等減免稅307項,可享受減免稅3.7億元。此外,在2010年國務院批準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后,市地稅局積極實行企業所得稅“即征即退”政策,2010年度有1091戶島外企業享受即征即退優惠,即征即退額6643.33萬元,有力地支持了島內外一體化格局的發展。 而在關系到市民切身利益的個人所得稅方面,市地稅立足于保民生、調分配的大局,全面兌現各類個稅減免優惠,有效減輕了絕大多數中低收入納稅人的稅收負擔。“十一五”期間,地稅部門共辦理殘疾人、下崗失業人員、軍隊轉業人員和二手房交易個人所得稅減免近6000件,共減免個人所得稅4.5億余元,為特區經濟發展,造福民生事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自9月1日個人所得稅新稅法實施后,市地稅全面落實個稅新政,一年減稅金額可達12億元,將三分之一的個稅收入讓利于民,有211萬市民受惠。受惠面最廣的是眾多中低收入工資薪金所得納稅人,根據最新數據,月扣除“四金”后,工薪收入在3500元以上、3.86萬元以下的29萬人可享受到新稅法帶來的減稅優惠,還有59.7萬人因為計稅收入介于2000元至3500元之間,按照新稅法將無需繳納工薪個稅。還同步調低了全市各行業個體和承包承租戶的個人所得稅核定征收率,有1.83萬個體和承包承租戶享受到個人所得稅負下降20%所帶來的好處,其中出租車行業受益最多。這些及時到位的舉措都為支持海西建設和特區經濟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推動民生保障上新水平發揮了巨大作用。 ?? 社保十年征收織起民生保障網 民生為大,民生為先。專款專用性質的社保費是市民們的“養老錢”、“治病錢”。2001年,我市地稅部門肩負起社保費征繳的重托,立足民生,敢為人先,肩負使命,2004年起率先在全國建立起“五險統征、全責征收”的社保費征繳新模式,形成了“地稅征收、人社發放、財政監管”的社保費管理新體制。社保費征繳不斷完善,社保覆蓋到全市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全市社保參保總人數從2004年地稅接收時的59萬人擴大到2011年11月底的261.3萬人,成功實現了全體市民社保雙覆蓋,即“全民醫保”,實現了全市醫療保險的全民覆蓋;以及“全民養老”,實現了全市養老保險的全民覆蓋。 統計數據顯示,從2001年7月接管征繳社會保險費至2011年10月底,市地稅局共計征繳社會保險費達517.85億元,10年來社保費基金以年均30%的速度快速增長,2011年截至10月已組織社保收入95.77億元,全年過百億元大關已成定局。社保基金收入的逐年高速增長有力推進了我市參保待遇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我市社會保險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社保收入的增長伴隨著參保覆蓋面的不斷擴大,市地稅局也充分發揮稅收征管優勢,主動開展參保擴面工作,有力推進了參保擴面人數快速增加。據了解,至2011年11月底,全市參保人數達261.3萬人,是2004年4月全面接收時(59萬人)的4.43倍,再加上建安高危行業參保人數約35萬,合計近300萬,占日前公布的常住人口353萬的85%,此參保覆蓋率居福建之首,在全國也處于領先水平,使越來越多的廈門人民共享經濟特區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
- 2011-12-13廈門地稅與特區同行 真誠服務贏得納稅人信賴
- 2011-12-01廈門地稅11月29日起推出ATS自助辦稅服務系統
- 2011-10-09黃金周廈門旅游收入13.87億 貢獻地稅超5500萬
- 2011-04-08廈門新版地稅發票7月啟用 從81種簡并為37種(圖)
- 2011-04-01廈門地稅外稅分局局長:在廈"洋打工"將可參加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