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親,我在廈門等你
記者手記 除了“五緣”,我們還有什么? 鄭璜 因為工作原因,曾經在廈門生活了三年,因公因私接待過不少來廈旅游觀光的客人。問他們想去哪里,鼓浪嶼自是首選;然后,海上看金門,大小嶝戰地風光就是不少人的第二選擇,這讓我有點意外。 也許對于福建人,早已習慣了對面就是寶島。而對不少外省人來說,到了廈門,這個祖國大陸離臺灣最近的城市,不與之發生點什么關系,似乎就是個缺憾。在普通民眾看來,廈門和臺灣,還真就如此密不可分。 于是,帶他們去環島路看“一國兩制”標語牌,看觀音山拔地而起的總部經濟區,再告訴他們這里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還是一片灘涂,讓他們也讓自己更深切感受廈門,這個曾經的對臺海防前線到兩岸交流合作前沿平臺的滄桑巨變。 廈門特區因臺而設。這句話說了許多年。但在特區設立的最初十年里,這只是一個愿景。不是對岸的人不想來,而是來不了。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兩岸往來,終是歷史潮流所向,任何個人和政治的力量都無法阻擋。 梳理特區對臺大事記,就不難發現,越到后來,廈臺交流合作就越頻繁越密切,領域也越寬廣。天賦的區位優勢,獨特的“五緣”情結,讓廈門在與臺灣的交流合作中擁有了先發優勢,也因之誕生了諸多“第一”、“率先”。這讓我在如何用屈指可數的圖文來表現其中之輝煌而發愁的同時,更覺自豪和欣喜。 在特區采訪的一個禮拜時間里,幾乎所有的采訪對象都在強調,對臺,是廈門的最大優勢,應該成為廈門最鮮明的城市特色,也幾乎所有的采訪對象都談到了適應對方最初的陣痛。畢竟隔絕了幾十年,有不適應之處很正常。只是看到成績之余,我們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當前,隨著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廈門特區如何“特”下去?除了離得近、接觸早,我們如何依靠“先行先試”——這個中央賦予福建、賦予海西的“尚方寶劍”為兩岸交流合作作出更大貢獻?一位臺商說,他對先行先試的理解是,只要政策沒有禁止的領域,都可以由廈門進行接觸性試點,希望廈門的對臺工作步伐邁得更大些,在制定對臺政策方面,可以更加靈活,再適當放寬,并將政策落到實處。這正與新近提出的“福建精神”里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契合。 跨過而立之年的廈門特區,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始了新的征程。9月份召開的廈門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廈門要“努力當好服務和平統一的排頭兵”,并進一步明確“加快構建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區域、直接往來最便捷通道、交流交往最活躍平臺和兩岸同胞融合最溫馨家園”。緣于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讓我們有理由有更高期待。 |
- 2011-12-15廈門特區30周年:廈禾路改造 10年拆遷10萬戶
- 2011-12-14廈門特區30周年:國企大腕 挺進全國500強
- 2011-12-12廈門特區30周年:“漂”在廈門 就像回到家
- 2011-12-10廈門特區30周年:廈門港打造東南國際航運中心
- 2011-12-09廈門特區30周年:文明城市 廈門人的幸福之光
- 2011-12-08廈門特區30周年:從特區“升起”的省部級干部
- 2011-12-07廈門特區30周年:特區立法,法治之光照耀廈門
- 2011-12-06廈門特區30周年:保障房里的“幸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