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日報通訊:先行先試開創廈門“黃金三十年”
崛起:筑巢引鳳到引鳳筑巢 1981年10月15日,湖里特區第一炮,揭開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帷幕。 建設湖里特區時,中央給了5000萬元資金貸款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其余資金由廈門自行解決。然而,當時廈門財政解決吃飯尚有困難,根本就沒有錢搞建設。 為解決建設資金問題,廈門大膽打破以往“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無債一身輕”的傳統觀念,決定舉債搞建設,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現在的麗水與當時的廈門所推行的措施其實殊途同歸,那就是“筑巢引鳳”。 經過三年的建設,湖里工業區第一期1.1平方公里的“五通一平”基本完成。生活區基本建成,包括中小學、影劇院、科技館、技術培訓中心、醫院、商場、旅館、運動場等,形成了一個新型城鎮。 在此期間,東渡港一期工程熱火朝天地推開。到了1983年,全國第一家地方管理的機場——廈門機場正式通航。 至此,經過三年勒緊腰帶、夜以繼日的基礎大建設,一個海陸空的立體交通網絡在廈門展開。 和預料中一樣,這些基礎設施立竿見影地為廈門引來了“鳳凰”。在一張老照片中,建設中的湖里特區,4號通用廠房143天竣工,比國家定額工期縮短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創造了“湖里速度”。 1986年前后,廈門城區開發再次提速。而這一次的提速,則與他們的一個新舉措密不可分,那就是“引鳳筑巢”。 在當時,鼓勵外資參與開發建設、基礎設施有償使用、以地養城等一系列創新舉措,讓廈門借助外力開始了大規模的交通、通信、能源和工業區開發等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尤為典型的就是建成了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廈門大橋。從筑巢引鳳到引鳳筑巢,再到如今的共同筑巢,廈門的經濟列車就這樣啟動,并一步步加速行駛起來。 騰飛:最大的推動 是先行先試 從湖里第一炮開始,湖里乃至整個廈門就此迎來了一個飛速發展的“黃金三十年”。 三十年之后,湖里再不是昔日的小漁村了。如今,這里有2000多家外資企業,世界500強企業中有24家落戶湖里。2010年,湖里區GDP超過500億元,工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財政收入接近100億元。 湖里區委書記劉育生概括今日的湖里說,4.2%的土地面積,產生了廈門市25%的生產總值、28%的工業產值和10%的財政收入。 而在整個廈門,30年間,GDP年均增長17.4%,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1.5%,走出了一條速度與效益并駕齊驅的騰飛之路。 總結這一段騰飛之路,于偉國感慨地說,三十年來,廈門創下了許多個“全國第一”。凡是這些第一,都是先行先試的結果,是率先改革、率先開放帶來了生產力的解放,調動了生產要素配置。如果沒有率先改革、率先開放的核心特區精神,很難有三十年后的今天。 如今,盡管分處南北,廈門和麗水同屬海西經濟區。而在國務院對海西經濟區的定位中,一個核心詞同樣是“先行先試”。2010年,麗水受批準成為浙江這個民營經濟大省中唯一的“生態工業集聚區”。這又是一個率先嘗試。 基于此,麗水的未來同樣值得期待。 (作者丁子洋為麗水日報總編輯、作者王巷扉為麗水日報記者,原載麗水日報11月16日第3版,本報有刪節) ■文/麗水日報記者 王巷扉 |
- 2011-12-21廈門奪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 特區30周年再添厚禮
- 2011-12-15廈門特區30周年:廈禾路改造 10年拆遷10萬戶
- 2011-12-10廈門特區30周年:廈門港打造東南國際航運中心
- 2011-12-08廈門特區30周年:從特區“升起”的省部級干部
- 2011-12-06廈門特區30周年:保障房里的“幸福時光”
- 2011-11-22廈門特區30周年:廈門會展業讓全球客商不見不散
- 2011-11-20廈門特區30周年:兩岸直航,讓回家變得簡單
- 2011-11-18廈門特區30周年:環島路 把最美沙灘留給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