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廈門,一切工作為了造福人民
30年前,湖里出口加工區的一聲開工炮響,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歷史序幕。 27年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臨廈門視察,親筆題寫了“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題詞。在他的直接推動下,廈門經濟特區從湖里2.5平方公里擴大到廈門全島131平方公里,為特區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去年,國務院作出《關于擴大廈門經濟特區的批復》,同意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1699平方公里,這是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為廈門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拓展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30年滄桑巨變。廈門特區從兩岸對峙的海防前線,變為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從偏居東南的海島小城,變為海峽西岸的中心城市;從落后匱乏的彈丸之地,變為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2010年,廈門GDP突破2000億元,30年增長278倍,年均增長17.4%;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1.5%,30年增長超過300倍。2005和2008年,廈門連續以優異成績摘取兩屆“全國文明城市”桂冠,今年又順利通過了第三屆復查。聯合國人居署在授予廈門“聯合國人居獎”時,作出這樣的評價:“廈門讓居民在健康的環境中擁有體面的家。” 巨變源于科學發展,源于協調發展。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提高人民的福祉。“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不久前在市黨代會上說的這句話引起廣大廈門市民的共鳴。 轉變發展方式 要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30年間,地域空間相對狹小、傳統資源匱乏、工業底子薄弱的廈門,靠什么實現如此之高的發展速度? 答案是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圍繞著“二三產共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內外需齊拓展、惠民生促和諧”的發展思路,廈門再次發力。 做強先進制造業。廈門積極推進產業集聚和優化布局,大力發展高附加值、高科技的新興產業,做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特色。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生物與新醫藥等方面都成為全國重要的基地。廈門目前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74家,占了福建省一半以上。 做大現代服務業。廈門注重發揮區位交通便捷、人居環境優越、科教人才基礎較好等優勢,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重點發展區域性總部,把港資臺資、央企和民企總部引進來,運營中心、結算中心、會計服務中心、設計中心匯聚成群。 2010年6月,國務院批復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市,特區面積擴大了12倍,標志著全域特區時代到來。廈門市委、市政府抓住這一機遇,全面加快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島外集美、海滄灣、同安、翔安新城建設相繼開工。今年6月,廈門、漳州、泉州大都市區同城化建設正式啟動,涵蓋經濟社會各領域的首批18個項目已全面推進。 不求最快,但求最好。30年來,廈門走出了一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道路,實現了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協調。 |
- 2011-12-21廈門奪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 特區30周年再添厚禮
- 2011-12-20廈門特區30周年:一道道禁令 一步步文明
- 2011-12-17廈門特區30周年:60座橋梁搭建幸福回家路
- 2011-12-14廈門特區30周年:國企大腕 挺進全國500強
- 2011-12-12廈門特區30周年:“漂”在廈門 就像回到家
- 2011-12-09廈門特區30周年:文明城市 廈門人的幸福之光
- 2011-12-08廈門特區30周年:從特區"升起"的省部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