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廈門 因文化而美麗
鼓浪嶼:是景區,更是社區 鼓浪嶼的知名度太高了,幾乎到過廈門的人都到過鼓浪嶼。據統計,僅去年一年,涌入這個小島的人潮達到了650萬人次,這遠遠超出鼓浪嶼的最大規劃容量——225萬人次。十大城市名片里,鼓浪嶼毫無爭議位居第一。 每個人都有一個想象中的鼓浪嶼。或因其樹木蔥郁,海天相伴的自然之美,或愛她中西合璧,參差多元的文化形態,或緣于自由閑散,浪漫無拘的生活節奏。然而鼓浪嶼之于廈門的意義,遠非一個每年可以吸引大量游客的5A級旅游景點。 這里不僅是一個景區,更是一個社區。 這個與廈門本島隔海相望,面積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島,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匯集、保留,有“萬國建筑博物館”之稱。小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這里還是哺育名人的搖籃。從鼓浪嶼走出各領域數百名名人,為鼓浪嶼,乃至廈門留下了一筆巨大而無形的財富。 和著中國近現代特殊時空的音符,鼓浪嶼以其固有的地理位置,美麗的島嶼環境,承載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匯聚,融化了中外文化的碰撞與價值觀的交流,迅速發展成為多元文化影響下具有優美環境的近代居住區,并真實而又完整地保留在現有的文化遺產中。 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此留下的斑斑史跡,傳統村落凝聚著閩南文化的積淀……體現了鼓浪嶼文化的根。五口通商,廈門開埠,中國近現代式早期城市在此萌芽、成長,道路網絡與市政設施應運而生,傳統社會形態受近現代建筑與公共設施等各種外來文化的融入在此向新社會形態轉變……構成了鼓浪嶼多元文化的源。鼓浪嶼演繹出了濃郁的異國風情與升華的本土文化和平共存的特殊局面。 2008年底,鼓浪嶼正式開展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活動。在鼓浪嶼申遺文本中,其申遺核心價值被表述為: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的百余年間,東西方文化在小島上碰撞交流,形成獨特的國際化居住型社區形態和建成環境,是全球化發展初期社會變革的典范。 廈門市人大常委會正在制定中的《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進一步提出,鼓浪嶼文化遺產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體現鼓浪嶼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形成的社區結構及其功能定位、市政設施和人文景觀。其他三大部分包括多元風格的歷史建筑及其設施遺存,體現鼓浪嶼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可移動文化遺產以及屬于鼓浪嶼文化傳統組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經歷了30年的大開發大建設后,廈門人更加認識到一座城市,應有其“變”與“不變”,變的是經濟的發展,不變的是文化的真諦。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護好鼓浪嶼及其文化形態,刻不容緩。《草案》還提出了設定文化遺產保護核心區和緩沖區、核心區實行游客總量控制的要求,并從保護機構、保護資金、保護手段等方面,確立了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系列制度。 |
- 2011-12-16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親,我在廈門等你
- 2011-12-15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跨越海峽,歌仔戲的兩岸情緣
- 2011-12-14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不懈創新,構筑共同幸福家園
- 2011-12-13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跨欄 跨界 跨越
- 2011-12-12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開放是特區發展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