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要求排查已建項目積澇點 地下車庫入口將抬高
關鍵詞:蓄水系統 新建道路可滲透地面不低于40% “以前,廈門像一塊海綿,柔軟可蓄水,現在隨著開發建設,草地、水池的減少和水泥屋頂、硬地面積的增加,已使其成為一塊不透水的玻璃。”市政道路人員對導報記者說,接連內澇,城市硬化、天然蓄水系統減少,成為地表徑流的雨水增多也是原因之一。 對此,關天勝介紹,新的規劃中,明確指出城市開發過程中,需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滯滲、收集利用等削峰設施,增加下凹式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可滲透路面、砂石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車場和廣場。 其中,新建城區采取低沖擊規劃建設模式,城區硬化地面可滲透地面比例不低于40%。對于現有硬地,需進行透水性改造。 澇了又澇,背后是否有“人禍” 暴雨是天災,但抗洪,卻要靠人為。 連日來,我們一直追問這樣一個問題:最近的幾場大雨暴雨,廈門澇了又澇,背后是否有“人禍”,是否可以通過改變得到改善。“在雨季來臨前,就應該對抽水泵進行檢修。”有關負責人日前向導報記者直言不諱,像廈大明知道已經雨季了,才對排水泵進行檢修,這是不合理的,也給自己埋下了隱患。 且不說這是不是“人禍”加劇內澇。但這無疑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在雨季來臨之前,所有的排洪設備都完好無損,內澇是不是可以少一點? 窺一斑而知全豹,對廈門的排洪設施也是一樣,那些排洪溝、排洪水泵顯露的問題那么多,為什么一直得不到整治與修復?為什么雨季來臨前排洪溝還沒清理完?破損與被堵排洪溝為什么出事前沒有發現?排水泵為什么設在低處而不是高處? 凡此種種,對于一個經常要抗擊臺風的沿海城市,廈門需要未雨綢繆。需要在一次次慘痛的教訓過后,立即行動起來,及時整改,防患于未然。 城市的光鮮不僅要閃爍在地上,更應該表現在地下。 只是,廈門真的做到了嗎? |
相關新聞
- 2013-07-24廈門市規劃局:車庫入口要做防澇坡 可有效避免外水涌入
- 2013-07-23廈門將整治島內多個"澇點" 著手編制排水防澇規劃
- 2013-07-23廈著手編新排水防澇規劃 榕北江濱200棵樹搬家
- 2013-07-23廈門正著手編制新排水防澇規劃 可擋50年一遇暴雨
- 2013-07-22住建部:10年建成城市排水防澇體系
- 2013-07-22廈門修編排水防澇規劃 中心城區可擋50年一遇暴雨
- 2013-07-13住建部對城市防澇作硬性要求:不得有人員傷亡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