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文明指數(shù)躍升全省第二
晨報記者 陳天笑 邱雅萍 實習生 楊婷婷 “城事”如“人事”。林立的樓宇與環(huán)繞的山水,通達的路橋與閑適的“綠道”,不經(jīng)意間跳躍出的色彩與人文,構(gòu)成了一座城市的面孔、血脈與靈魂。人們發(fā)現(xiàn),“大氣、大美、大雅”的氣質(zhì)已悄然融入海滄的城市血液,隨之而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蝶變”。海滄城建不僅突出“共謀、共建、共治”,同時還突出“共享”,美好環(huán)境締造出的和諧社會取得了新佳績。一條消息飛來:今年海滄在全省城市文明程度指數(shù)測評中取得第二名,僅以微弱劣勢屈居“老牌勁旅”思明區(qū)之后。同時,海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奪得全省“三連冠”。 今年以來海滄新城固投持續(xù)領先,上半年14項指標領跑,再到文明創(chuàng)建的歷史突破,目不暇接的“成績單”帶來的振奮之余,海滄人更多呈現(xiàn)的是一種從容和審視。人們開始思考,是什么樣的土壤孕育了持續(xù)的“海滄活力”,什么樣的發(fā)展方式是值得共同締造和堅持的? 為此,晨報特派記者走上海滄街頭,以實地調(diào)查的形式,尋找海滄“城之變”的答案。 問 海滄變了嗎? “不變”生“萬變” 海滄變了嗎?這似乎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無論是拔地而起的樓宇大廈,還是美似島內(nèi)的綠道系統(tǒng),或是街頭隨處可見的“小紅帽”,都詮釋著“日新月異”的概念。然而,一些“老海滄”給出的答案則并不簡單。 “海滄一直是這樣,沒怎么變。”周曉勇語出驚人。他從重慶移居海滄已有十幾年,如今搬進樓中樓的他談笑風生,常自詡“老海滄”。在他眼中,海滄一直是“跳躍的”、“新銳的”。“感覺海滄一直是新區(qū),常有高樓建起,常有綠樹植下。”許多人對此頗有共鳴,感覺海滄“設區(qū)”猶在昨日,實則已走過十年春秋。一年噴薄,三年追風,十年一劍,一脈相承的城市理念,讓海滄由閩南小漁村,出落成一個現(xiàn)代化“潮城”。這里已成為廈門近年人氣上升最快的區(qū),對市民來說,這種“不變之變”成為他們“不辭長做海滄人”的動力。 |
- 2013-08-07海滄大橋七塊警示牌減不下車速 建議安裝測速探頭
- 2013-08-06“類似島內(nèi) 勝似島內(nèi)”——海滄文明創(chuàng)建的不懈追求
- 2013-08-06廈門海滄大橋進島岔道口 小車撞護欄起火燒死司機
- 2013-08-06廈門海滄大橋分號限行首日 八千輛車涌上橋致?lián)矶?/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