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山小學外遷,已經人去樓空
孕婦生個孩子要“乘風破浪”
“出生沒有婦產科,死亡沒有太平間。如此生不能生,死不能死,這個人間最美好的家園就成了不適合居住的地方。”島上原住民老謝,曾經對鼓浪嶼是深愛,現在是無奈。
鼓浪嶼上的廈門市第二醫院,從1898年至2006年,在鼓浪嶼整整經歷了108年的風雨。“早些年,二院的肺科、泌尿腎臟科、婦產科等專科,名氣很大。很多島內的病人慕名搭船到鼓浪嶼看病。”原住民董啟農說。
后來,一紙公文,要外遷鼓浪嶼島上的工廠。隨之而來的,是就醫人數銳減。
1997年起,二院部分搬遷至海滄。2006年5月,二院總部“揮淚”告別鼓浪嶼,遷往集美。此后,島上醫療事務由廈門第一醫院鼓浪嶼分部負責。
二院搬遷時,二中原校長陳碧玉就有過這樣的擔憂——島上醫療水平降低,生命安全保障堪憂,將迫使那些仍堅守鼓浪嶼的居民不得不選擇離開!
她的擔憂,并非多余。94歲的書法名家高懷之死,對堅守鼓浪嶼的原住民震動巨大。
據知情人士回憶,當時高懷身體不適,鑒于島上醫院不具備條件,家屬們被迫舍近求遠,將他送往廈門島內救治。由于時間耽誤,一代名家不治而逝。“鼓浪嶼上的醫療配套,已難以滿足當地居民的醫療保障需求,只能看些感冒、發燒之類的常見病。”董啟農說,鼓浪嶼的孕婦想要生小孩,只得“乘風破浪”坐船趕到島內的醫院,有兩個小孩因為來不及,一個生在了鼓浪嶼碼頭,一個生在了快艇上。
惡性循環 島上院校大范圍撤離
醫院搬走了,原住民反應強烈,但搬遷潮并未止步。
由于生源銳減,2008年8月,鼓浪嶼上的廈門二中高中部遷往廈門五緣灣,帶走近1500名學生,只留下了初中部的7個班級。
在這之后,島上學校開始大范圍撤離,包括曾經在鼓浪嶼興盛一時的各大藝術院校。
2009年12月,島上的廈門演藝職業學院遷往翔安區;同月,中央音樂學院鼓浪嶼學校鼓浪嶼校區遷往五緣灣;2010年國慶前,廈門工藝美院教學主體遷往集美區,只留下畢業班在鼓浪嶼校區。“鼓浪嶼本島生源已越來越少,很多學校都遷出去了,原住民的外遷率也越來越高,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原住民小朱說。
學校和醫院的搬遷,被何丙仲等專家稱為“釜底抽薪”,逼得原住民不得不陸續遷離。“太不方便了,醫院搬走了,學校搬走了,老朋友也搬走了,鼓浪嶼上已沒有人可以一起喝茶聊天了。”何丙仲的感傷發自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