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港口,讓城市更美麗
繁榮的海滄港區。梁偉 攝 東南網12月1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世雄 謝嘉晟) 福建,海洋經濟強省。廈門,以港立市強市。 廈門港務控股集團,福建省最大的港口物流運營商、廈門市直管國有企業、廈門港龍頭企業。近日,經福建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海洋與漁業廳聯合評選,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被認定為福建省2012年度海洋產業“十佳”龍頭企業,成為《福建省海洋產業龍頭企業認定評選辦法》頒布以來,首批入選的海洋產業“十佳”龍頭企業,也是廈門地區唯一入選的企業。 在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港務控股集團以港口為依托,深耕海洋產業,引領著廈門乃至福建港口的發展,創造了不少“第一”: 中國大陸第一家港口“政企分設”,第一家港口主業赴海外上市,第一條對臺“三通”直航、對臺客運“小三通”、對臺客貨滾航線,首批對臺直航…… 國務院批準實施的《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中,提出支持廈門加快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賦予了廈門新的使命,開啟了廈門特區港口發展的新時代。 目前,集團貨物吞吐量占廈門全港近50%,集裝箱吞吐量占廈門全港的75%。在它的強勁推動下,廈門港完成了一個從幾千噸級散貨船到海滄港區十萬噸級第六代集裝箱船,從廈金航線和平碼頭到現代化的廈門國際郵輪中心,從彈丸之地東渡港到呼之欲出的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的嬗變。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保持全國第八,并躋身全球百強港第19位。集團總資產也從1998年“政企分開”時的23億元增長了10倍。 而今,隨著《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制定與實施,廈門港務控股集團表示,將在美麗廈門建設中,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國資委的統一部署,在廈門乃至福建海洋產業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書寫美麗廈門的港口篇章。 培育郵輪母港 打造國際知名花園城市對外窗口 今年10月11日18時,麗星郵輪“雙子星號”搭載著1052名旅客從廈門國際郵輪中心出發。這是首次從廈門郵輪母港直航臺灣的豪華郵輪,開啟了廈門直航臺灣澎湖、高雄的郵輪之旅。 同日,由福建省旅游局主辦的“十萬游客國際郵輪兩岸行”活動在郵輪中心舉行了啟動儀式。根據活動計劃,在兩至三年時間內,將組織10萬游客經由福建口岸乘坐航行兩岸的豪華國際郵輪出境或入境旅游。 以上標志著,以廈門國際郵輪中心作為母港的“海峽郵輪圈”初露端倪。 據悉,廈門國際郵輪中心于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此后境外造訪廈門的豪華郵輪逐年攀升,從2000年至2012年,廈門港接待郵輪旅客超過50萬人,并于去年6月接待了14萬噸的亞洲最大豪華郵輪“海洋航行者”號的首次靠泊。廈門港務控股集團還組織運作了多趟郵輪始發航次,與皇家加勒比、歌詩達、麗星郵輪等國際知名郵輪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事實上,廈門郵輪母港早已在美麗廈門的建設中嶄露頭角。2012年7月25日,廈門國際郵輪中心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的實地測評,獲得了世衛組織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授予的“國際衛生港口”稱號,與廈門機場一起成為全球首個通過《國際衛生條例》口岸核心能力實地測評認證的口岸,并成為世界上第六個國際衛生港口、全國第一個海港客運口岸創建國際衛生港口。 今年7月30日,由廈門港務控股和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海峽郵輪產業高端峰會”在廈召開。這是廈門國際郵輪中心啟用以來,兩岸圍繞“海峽郵輪經濟圈”所展開的,在亞洲郵輪發展史上最大規模、最高規格的一次市場整合營銷行動。 “海峽郵輪經濟圈”具備四大優勢,一是港口資源優勢,在環臺灣海峽的兩岸三地郵輪旅游經濟圈中,郵輪港口密度高,港口之間航程適中,適合郵輪公司推出長短程搭配豐富多彩的郵輪航線產品;二是郵輪旅游資源優勢,兩岸三地大中華之臺灣寶島、香江明珠、金澎離島、大上海、佛國舟山、溫馨小島廈門等;三是郵輪旅客資源優勢,海峽郵輪旅游經濟區內,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海西地區、香港及臺灣等地區經濟發達、人均收入水平高、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四是郵輪產品的優勢,海峽郵輪產品目前尚處巿場開發階段,具有廣闊的巿場前景,與目前正在熱推的日韓航線和東盟航線都具有后發優勢。 出席當日峰會的有兩岸郵輪碼頭、世界知名郵輪公司以及兩岸旅行社,碼頭企業方面,囊括了上海、天津、舟山、廣州、深圳及基隆、臺中、高雄、花蓮等兩岸和香港港口企業;郵輪公司方面,美國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嘉年華集團亞洲總部、麗星郵輪公司(香港)有限公司、中國海航郵輪游艇管理有限公司、地中海郵輪旅行社(上海)有限公司、公主郵輪中國區總代理等世界知名郵輪公司也悉數出席;邀請的旅行社除了廈門本土外,大陸其他地方18家、臺灣4家、香港15家,都是具備相當實力的大型旅行社。 上述郵輪產業“三要素”齊聚廈門,就是要讓各方都了解“海峽郵輪圈”的潛力所在,并釋出各方的誠意:兩岸城市共同努力爭取上級政策,港口碼頭拿出優惠措施,郵輪公司拿出航線設置,旅行社找到客源。力求打開目前“海峽郵輪圈”的發展瓶頸,使郵輪碼頭、郵輪公司和旅行社“三大要素”形成合力,盡快使廈門國際郵輪母港整合海峽兩岸旅游資源優勢,帶動城市經濟發展,使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郵輪市場中的重要增長極。 時過兩個多月,首艘由廈門郵輪母港始發的豪華郵輪正式直航臺灣,“海峽郵輪圈”邁出了實質性又有歷史性的第一步。而今,隨著“海峽郵輪圈”的日趨成熟,廈門郵輪母港必將在美麗廈門建設中,成為未來花園城市一個魅力獨具的對外窗口。 深耕海洋產業 融入世界航運蓬勃發展的大潮 近日,經福建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海洋與漁業廳聯合評選,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被認定為福建省2012年度海洋產業“十佳”龍頭企業,并位居榜首,成為《福建省海洋產業龍頭企業認定評選辦法》頒布以來,首批入選的海洋產業“十佳”龍頭企業,也是廈門地區唯一入選的企業。 以港立業,廈門港務控股集團堅持深耕海洋產業,為建成美麗中國的典范城市再立新功。30年來,集團以先進的碼頭運營為依托,成立配套了包括外輪代理、外輪理貨、港口拖輪、港口疏浚、現代物流、保稅園區、海鐵聯運、支線航運等港口產業鏈,并與世界各地航運商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開通了40多條遠洋干線和近洋班輪,使廈門航線對內輻射大連、上海、汕頭、福州、溫州等國內主要港口,對外通達歐洲、美西、美東、波斯灣、非洲、澳大利亞、南美、日韓、東南亞以及中國香港、臺灣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0余座港口,同時借助發達的鐵路、陸路開展聯運,形成了以港口為核心的區域性物流網絡。 30年的深耕細作,讓港務控股集團在廈門乃至福建港口的發展中始終扮演著排頭兵的角色。統計顯示,港務控股集團貨物吞吐量占廈門全港近50%,集裝箱吞吐量占廈門全港的75%,使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保持全國第八,并躋身全球百強港第19位。30年間,港務控股集團總資產從1998年“政企分開”至今增長了10倍。 港口,讓廈門特區與世界相連。從特區成立之初的第一個萬噸級泊位,到之后5萬噸級的升格,特別是當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成立后,打造了一批優質的港口岸線泊位,即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15萬噸級的散雜貨泊位,以及可滿足14萬噸國際豪華郵輪靠泊的國際郵輪中心,廈門港靠泊紀錄得以一次次刷新。 現在,港務控股集團旗下不僅有集裝箱、散雜貨、郵輪客運、液體化工等碼頭,可以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商船,并且還一馬當先與招銀合作投資建設,準備再建一個海西最大、全球領先的20萬噸(預留30萬噸)碼頭。這批投入營運的現代化碼頭擔負起了國民經濟發展“先行官”的重任,將廈門港融入了世界航運發展大潮,給廈門經濟特區的再次騰飛插上了一對搏擊風雨的翅膀。 實施腹地戰略 構建“北上”“南下”“西進”“東出”全域廈門港 2009年,國務院通過《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全面鋪開。同年國家頒布的《物流業調整與振興規劃》中,廈門也被列為中國重點發展的九大物流區之一,即東南沿海物流發展區域的中心城市和全國性21個物流節點城市之一。以港口物流為產業支柱之一的廈門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對于港務控股集團來說,參與建設閩南中心城市,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2006年,廈門港與漳州港開始進行一體化管理,2010年,兩市所有港口歸屬廈門港管理,實現了十二港區合并。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格局變大,視界變寬,通過與央企招商國際合作,共同投資、建設漳州后石港區四區工程約兩公里岸線的碼頭項目,先期啟動建設20萬噸級通用泊位;2011年“9·8”,又與漳州古雷港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利用資金優勢參與古雷港區的部分配套工程的開發建設和碼頭主體工程的開發經營。同時,又與泉州、福州、潮州等港口尋求多形式的合作,實質性地推進了廈漳泉同城化和海西港口群建設的步伐。 為整合資源優勢,共同投資和開發漳州 港區基礎設施建設、物流園區以及港口港務配套服務,2012年10月,港務控股集團和漳州交通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合資設立項目公司,共同投資、開發與建設漳州港區和漳州物流園區,服務大廈門港和區域物流業務。 與此同時,廈門港務控股集團穩步推進以海鐵聯運和陸地港為代表的腹地戰略。 統計顯示,2004年以來從零起步不斷發展壯大,2011年海鐵聯運業務量達到31676標箱。通過海鐵聯運的輻射,目前與銀川、蘭州、西安、成都、重慶、永州以及北方沿海港口(主要是內貿箱聯運)已經形成較為穩定的業務往來。在這一年中,又開拓了臺灣—廈門—蘇州/綿陽海鐵聯運業務。根據計劃,海鐵聯運年業務量十二五期間要突破5萬標箱。 隨著海鐵聯運業務的進展以及港口功能的延伸,港務控股集團積極推進陸地港建設。幾年來,在八閩大地和鄰省的江西、湖南,以及更廣闊的西部地區,由港務控股集團領銜打造的陸地版“廈門港”之“北上”“南下”“西進”“東出”的脈絡已經初顯雛形。 “北上”指的是第一個跨區域經營的碼頭福州海盈港務去年11月份實現交接,從而確保了福州到廈門支線中轉的穩定增長;“南下”是指集團第一個到外地實際投資的碼頭,即潮州小紅山碼頭合資合同簽署,推進潮州三百門港區的整體開發;“西進”是指第一個陸地港,即三明陸地港首期工程76畝180天建成投產,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高度肯定;“東出”是指第一份兩岸港口企業間戰略合作協議,去年“9·8”期間與臺灣港務公司正式簽署,推動了廈門港對臺業務的發展。 今年1月18日,由廈門港務控股集團與海西三明現代物流產業開發區共同投資建設的三明陸地港正式投入運行。這是廈門港實施腹地戰略以來,在福建投入運行的最大陸地港,也成為“廈門造”的第一個成功范本。根據最初定位,三明陸地港力爭打造成“立足三明,服務海西,通達全球”的區域性物流中心和服務地方外向型經濟和產業經濟的公共平臺。 事實上,三明陸地港只是廈門港實施腹地戰略的一個成熟樣板,更多的陸地港建設仍然在推進之中。 對臺先行先試 勇當兩岸經貿合作的排頭兵 借助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的地理優勢,廈門港務控股集團先行先試,一直走在對臺交流的最前沿。 廈門港是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港口,港務控股集團緊緊抓住廈門港的對臺優勢,在對臺客貨運業務上取得了不俗業績。1997年4月19日,兩岸試點直航的第一艘船——“盛達輪”從海天碼頭起航,首航臺灣高雄港,翻開了中斷了48年的兩岸航運嶄新的一頁,廈門港的自身特點也增加了一個“對臺”屬性,成為大陸對臺交流最為扎實深厚的一個港口。至2008年底對臺全面直航,廈門的兩岸試點直航運作了11年,吞吐量累計超過345萬標箱,占祖國大陸對臺試點直航集裝箱吞吐量的60%以上。廈門港由此成為對臺海上貨運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不僅加強了兩岸的商貿往來,也促進了兩岸經貿發展。 步入21世紀,港務控股集團又運作了另一個對臺“黃金水路”。2001年1月2日,廈金客運直航航線開通,并在之后的日子里順利從“團進團出”的“個案”形式運作發展為“通案”形式運作,航班數量、旅客吞吐量逐年增加。 從2001年開通時的“個案審批”到現在的每天往返36個航班;出入境旅客從2001年的2萬多人次,到2011年超138萬人次,廈金客運航線成為兩岸人員往來的“黃金通道”,奠定了廈門對臺航運的“首席”地位。2008年6月28日,港務控股集團所屬的廈門國際郵輪中心暨東渡廈金客運碼頭啟用,進一步打造安全、舒適、便捷的客運環境。從統計數據看,2010年兩岸人員往來人數約為1700萬人次,這意味著每14人就約有一位選擇了廈金航線;同時,在兩岸水路旅客往來總量方面,廈金航線承擔了90%的運量。 2009年,兩岸全面實現雙向海上直航,海天碼頭再次首發“第一船”,繼續履行兩岸交流前沿使命。之后,港務控股集團參股的“中遠之星”輪開通廈門—基隆/臺中航線,成為兩岸常態化的客滾運輸航線和船舶,使廈門往來臺灣海上通航形式更加豐富。 隨著港務控股集團遠洋航線的不斷豐富,廈門港慢慢確立了“海峽兩岸中轉港”的地位,曾經50%以上的貨物去臺灣中轉的歷史一去不復返,現在只有5%的貨物要到臺灣中轉,并且越來越多的臺灣貨物開始從廈門中轉,廈門港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2011年10月19日下午,廈門郵輪母港“海洋神話號”郵輪搭載約2000名旅客,從廈門國際郵輪中心碼頭出發首航臺灣,是廈門邁入郵輪時代的里程碑。截至目前,港務控股集團已構建了對臺客運、客滾、集裝箱、郵輪等四大業態,成為大陸對臺航運交流業態最為完整、豐富的港口企業。 此外,廈門港務控股集團還與臺灣富邦財險合作,共同開發航運金融。 |
- 2013-12-04廈門港務1.34億購地37萬平方米 建通用泊位碼頭
- 2013-10-19廈門港務再添新兵 第二艘集裝箱貨輪"拓遠"輪運營
- 2013-08-23廈門港務上半年營收大增凈利潤小漲
- 2013-01-26廈門港務去年凈利潤預計比增超五成
- 2013-01-05廈門港務擬設合資公司整合廈門碼頭資產
- 2012-10-29廈門港務發布公告擬申請發行7億元短期融資券
- 2012-10-27廈門港務擬申請發行7億元短期融資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