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吳林增 錢玲玲/文 常海軍/圖)受電子書、高租金沖擊,民營書店每況愈下,作為城市文化地標的書店逐漸減少。
在曉風書屋再關一門店之后,關于廈門民營書店的轉型,再次被聚焦。昨日,導報記者調查發現,“純書店”模式難以支撐書店發展,廈門不少書店已經轉型。
其中,“圖書+咖啡+餐飲”的書吧模式,目前在廈門最為流行,也比較受歡迎。
“純書店”模式難生存
昨日下午,導報記者在中山路、廈大附近等地,尋覓了許久,很難看到一家書店的影子。在廈門,實體書店正在銳減。
而據相關學者統計,10年之前,廈門除了國有新華書店、外圖中心以外,有民營書店數百家。
至于民營書店的沒落,業內已經討論了多年。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電子書如雨后春筍般,網絡書店的低成本、低折扣已經開始威脅實體書店的發展。
此外,圖書經營業是一個微利的行業,近幾年無論是用工成本還是經營費用都在不斷增長。由于租金、人工成本增加,導致書店經營困難重重。
在業內,關于書店“死亡還是活著”的爭論,一直持續著。
導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在廈門單純以賣書模式經營的書店,生存狀況都比較差。而之前倒閉的實體書店,基本上都是單一經營模式。
“書吧”模式漸成主流
導報記者走訪了島內幾家民營書店。目前,經營狀況較好的書店,基本上不靠圖書盈利。
在華新路,寂靜的街巷中,“藏”著廈門最美書店——不在書店。不在書店沒有經營在繁華商圈,而是另辟蹊徑,經營在安靜的生活區。
導報記者在店內看到,這家書店經營著咖啡、餐飲。書店內,有不少可供休閑的小屋,讀者可以點上一杯咖啡,背靠沙發,輕松度過一個下午。
“我們這主要不是靠圖書收入,而是靠圖書聚集人氣。”該店的服務員告訴導報記者。
在中華兒女美術館的一家民營書店,主營模式也是“書吧”模式。書店里頭,專門隔出幾張桌子,供讀者喝茶、喝咖啡,還賣一些廈門本地的紀念品。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書吧”模式已成為廈門書店轉型的主要模式。“書吧”模式,主要以圖書聚集人氣,真正帶來收入的則是其它產品。
專家聲音
實體書店的出路在多元化
“沒有書店的城市再怎樣繁華,也難免被譏為‘文化沙漠’。”臺盟廈門市委委員陳奕雍認為,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廈門作為海內外知名的旅游城市,吸引游客的除了美麗風光外,還有濃郁的文藝氣息,應該建設為“書香之城”。而“書香廈門”的建設,就離不開作為文化符號的書店。
在陳奕雍看來,民營書店要生存、要發展,必須依靠“兩條腿”走路。他說,“未來,紙質書必然是越來越少,很可能要往高端化、奢侈化發展。書店要適時考慮消費人群的變化,選擇適合自己的轉型之路”。
陳奕雍認為,實體書店的出路在于多元化發展,未來的新型書店不一定要通過賣書獲利,而是把圖書作為一種文化附加。例如,書店可以成為舉辦沙龍講座、藝術展覽、思想交流的公共空間,也可以與地產、咖啡店、圖書館等其它行業結合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