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在認真閱讀會議材料。(記者 王協云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陳鐫娟 整理)美麗廈門如何才能更美?如何共同締造,深化美麗廈門建設,實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多位代表、委員在回答這一問題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正是本次兩會的一大焦點。
增強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意識
可以通過設立社區發展基金、完善“以獎代補”等,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徐軼群委員從一個老話題——垃圾分類談起。他說,臺灣把垃圾分類寫到小學課本上;在幼兒園教育,就告訴孩子們垃圾怎么分類。“我們也有垃圾分類,但是公眾參與意識不強。”很多代表、委員認為,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在于社會治理的制度體系建設、制度創新和制度執行力的不斷提升。為此,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在新的起點上完善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從源頭抓起。”劉國深委員認為,這個工作可以在政府主導下,由民間社團輔助推動。“具體落實、教育,義工組織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核心在共同,基礎在社區。多位代表、委員建議,要繼續發動群眾的力量,提升民眾參與度,由政府唱主角轉化為群眾“合唱”。增強公眾的參與意識,就是要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來激發大家參與的積極性。委員們建議,可以通過設立社區發展基金、完善“以獎代補”等,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并利用好社會組織力量提高治理水平。
從單向管理轉向多元共治
在共同締造中,政府要搭平臺、建載體,激活群眾和社會的力量,形成各方面齊參與的局面
多元共治,是代表、委員提及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美麗廈門建設時的高頻詞。
涂崇禹、張勁秋代表認為,在共同締造中,政府要通過搭平臺、建載體的方式,激活群眾和社會的力量,不僅把轄區內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組織發動起來,還要帶動外來務工人員、臺港澳同胞、外籍人士等參與其中,形成各方面齊參與的局面。
“要在充分挖掘內部資源的基礎上,借助外部專業力量共同參與到美麗廈門的建設當中。”曾清華代表以自己所服務的湖里街道康樂社區為例:上月中旬,湖里區啟動“百名專家進社區”活動,多名醫學專家深入社區為居民提供“零距離”服務。“讓醫學專家也成為社區共同締造活動中的一部分,這樣的活動大家都很歡迎。”她說,深入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環境的美化是一方面,觀念上的更新即培育團隊精神更為重要。”她建議,要讓專業人做專業事,鼓勵更多的專業力量融入到共同締造活動中。
進一步發掘城市歷史人文
在新常態下,把鼓浪嶼的文化藝術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有示范意義
鼓浪嶼的整治提升,可謂焦點中的焦點。“鼓浪嶼的整治提升,要展現鼓浪嶼的涵養、氣質。”很多委員這么說。彭心安委員建議,要持續跟蹤、深化鼓浪嶼的人文社區建設。他說,作為鋼琴之島的鼓浪嶼,重點不是鋼琴數量有多少,而是因為它有產生鋼琴家的土壤,有良好的鋼琴教育,是創造鋼琴作品的地方。鼓浪嶼要重塑人文社區,延續人脈,匯聚人文,并使之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彭心安委員認為,鼓浪嶼的旅游業做得好,但藝術和文化的創造、發展,與當前整治提升要達到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鼓浪嶼應該騰出更多地方,把文化的根留住,讓大批藝術學生留在這里。“如果很多老師愿意在那里工作,很多孩子愿意在那里寫生,那才是鼓浪嶼的吸引力。”他認為,在新常態下,把鼓浪嶼的文化藝術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有示范意義。
潘世建委員認為,我們要保護的不僅僅是鼓浪嶼,更要找出廈門這個城市最大的特色。“廈門人要為自己的歷史感到驕傲。”他說,我們有陳嘉庚、林巧稚、馬約翰等一大批在中國近代史上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深化美麗廈門建設要進一步發掘出讓我們驕傲的人文。
本報記者 藍碧霞 林露虹
同步
市人大表彰
優秀議案和建議
昨天下午,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的3件代表議案、15件代表建議被評為優秀議案和建議并受到表彰。
>>優秀議案
●合理規范城市道路限速標準(張玉生等代表)
●加快廈門多元化辦醫格局形成(陳維加、吳阿嬌、吳麗冰等代表)
●整合廈金“小三通”經營主體及航線資源(張麗煒等代表)
>>優秀建議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黃金安代表)
●改善廈門交通擁堵狀況(劉成就代表)
●推進原大生里殯儀館及周邊改造(張伯晶代表)
●對外來人員子女入讀廈門公辦學校實行積分制(陳向光代表)
●圍繞“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打造鼓浪嶼精品島(陳麗霜代表)
●出臺“推進本土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林媛媛代表)
●盡快取消孫坂路、天水路駕照訓考路段(李金山代表)
●加大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廈門經濟綜合競爭力(黃素玉等代表)
●廈門出租車行業現存問題及改革方向(朱獎懷等代表)
●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便利(方慶明等代表)
●清潔空氣,締造美麗廈門(陳秀新等代表)
●建設同安至廈門島快速通道(陳水永等代表)
●加大農村村(居)幼兒園建設力度提升辦園質量(蔡豐收代表)
●“美麗廈門”建設中重視文物遺跡景觀資源保護與綜合開發利用(張仲淳等代表)
●深化網絡執行查控系統建設(蘇國強等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