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鮮是老廈門餐桌上的寵兒。
廈門日報訊(文/圖 記者 袁舒琪 實習生 王芳萍)新鮮漁貨琳瑯滿目,“在地”美食應有盡有,叫賣聲此起彼伏……這里是老市民俗稱的八市,“最廈門”的菜市場。
有人說,菜市場是一座城市最真實的生活縮影。這座市場的年味,在歲月的變遷中悄然變遷,它一直都在,只是換了模樣。新春來臨之際,我們帶您逛八市,感受這座城市最地道的年味。
【傳承】
它們,從未改變
本地海鮮抓住老廈門味蕾
昨天,余先生拿著采購清單來到八市——什么時候的魚貨最新鮮,他最清楚。張婆婆也來到這里采購干貨,為年夜飯做準備……在八市開店十多年的魚商吳先生對這些老廈門早已習以為常。
沒有被時代的變化抹去的,是關于氣味與食物的“廈門記憶”——海鮮是老廈門過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八市萬利水產的老板陳新貌告訴記者,雖然競爭激烈,但她依然選擇做海鮮生意,一做就是好多年,“本地的味道,本地人最愛。”
●古早味年貨還有:
醬油瓜仔、沙炒的蒜香花生、素蒸的荷蘭豆、生腌的麥芽螺(黃泥螺)、同安大腸血、五香、年糕、發糕和堿粽是天天賣的……八市惠源面包的炸面包里面包有鹵蛋和火腿,五指面包也廣受喜愛,松軟的面包里包著滿滿的果醬,價格也很實惠。
但凡閩南“古早時”和老廈門有的東西,這里應有盡有。
【更迭】
它們,換代升級
發糕紅粿穿上時尚“新衣”
固守年味時,也有人在“求變”——有20多年歷史的紅發食品,就是在本土“老味道”基礎上,順應年味變遷而轉變經營方式。專做手工發糕、紅粿,這個家族企業經營得很紅火,逢年過節,店門前總是排著長隊。
第四代傳人小林才二十幾歲,卻不滿足于如今的紅火,他發現,市面上制作發糕、紅粿的店家越來越多,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而自家散裝的、古早的產品雖然暢銷,但包裝早就落后了。基于這樣的考慮,他家的發糕、紅粿穿上“新衣”、有了統一包裝,還有春節禮盒。
小林說,他們在推廣自家商品的同時,也讓廈門本土食品的文化得到傳承,并體現出“變”的思想。其中的年味,其實濃香依然。
●有新創意的年貨還有:
“廈門味”的食品不止除了紅發食品的發糕,同樣存在于許多廈門人記憶中的,還有此外,同樣販賣紅龜、綠龜、發稞、麥芽糖的康氏貢品也代表廈門的“古早味”,在閩南,龜稞都是祭拜天公的吉祥之物,逢年過節這些食物很熱賣。
正在裝修的“阿吉仔”餡餅,也是在古早味中探求變化的另一個代表——裝修后,將本土餡餅進行新包裝,并與閩南茶文化融合。
五香已成為不少廈門人喜愛的小吃。
傳統糕點在新時代也有了變化。
【融合】
它們,融入本地
石碼五香成了年夜飯必備
堅守傳統的老市場,也有海納百川的廈門情懷——一大批“外地貨”是八市的搶手商品,經營它們的老板大多是“新移民”,如今,它們也成為廈門年味的一部分。
離開禾路口不遠的阿杰五香,就是典型的“外地口味”,老板阿杰是漳州石碼人,來廈已20多年。將石碼五香作為事業,源于阿杰的突發奇想。“五香在龍海人人愛吃,逢年過節就擺在家庭宴席上。我想,為什么不能把它帶到其他地方?”阿杰選擇了廈門,日后的生意紅火也證明他這個選擇沒錯。“快過年了,店里有時一天就能賣出1萬-2萬條五香,不少老廈門都說,五香已經成為年夜飯的必備菜肴。”阿杰有些得意,但同時充滿感激,他說,外地食品能融入本地年味,廈門很贊。
●“外來”年貨還有:
上海手撕雞、“臺灣”荷香鴨、東北香椿、江南苦菜,原來廈門沒有的東西,現在都有了。八市中一家來自福州的老牌鍋邊糊店,受到市民的熱捧,全都現點現做,靠各種海鮮來提味,鍋邊糊里還有一個秘制醬汁鹵制的鹵蛋,若再搭配上油餅,滋味更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