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4月1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蔡巧燕/文 沈威/圖)李三春老伯的修車攤在檳榔一帶很有名,但是出名的不僅是修車技術,還有他“月老”的身份。
在他的修車攤,除了有修車工具外,寫滿了單身男女信息的幾塊木板特別醒目。路過的行人有的會停下來問一問,家里有未婚青年的更是圍著老伯問東問西。
牽線攻略 登記信息
68歲的李老伯第一次做媒是1995年。“那時候,一個經常來修車的小伙,覺得我認識的人多,拜托我找個對象,我就給介紹了一個,兩人還真成了,請我喝喜酒了。”從那之后,他就將做媒當成一種愛好,修車之余給未婚男女牽紅線。20年來,促成了近30對新人。
李老伯是怎么說媒的呢?他拿出幾本翻舊的筆記本和過期的日歷,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單身男女的信息,姓名、年齡、屬相、工作、學歷、住房、聯系方式……“有人來問了,我就將他們的信息登記在本子上,有的也會自己寫,如果我有空就給他們介紹幾個差不多條件的,如果我在忙,就讓他們自己翻,合適的就記上電話號碼自己聯系。”老伯說,上面的信息他也會求證,但是個人能力有限,主要還是靠他們自己溝通判斷。“最新的一本是這本。”老伯指著一本300多頁的日歷說,“這是今年1月份開始用的。現在已經用了三分之一了,基本上每天都有人來登記,每天登記四五條,正好占一頁。”
牽線攻略 資源共享
閑下來,老伯也會自己翻閱信息。“幾個經常拜托我的,我就看看有沒有合適的,給他們雙方打電話。”而這些經常要老伯幫忙聯系的也會給老伯充點電話費。“不多,100、50、20元的都有,畢竟我修自行車收入有限,經常打電話開銷還是挺大的。”
為了更好地給單身男女介紹對象,老伯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他同幾個同樣熱心做媒的退休老人聯系。“我們會共享資源,我這里的人也許會更適合他那邊的,我們就會互相給對方打電話,安排單身男女相親。”
昨天晚上,老伯就帶了一個男青年到東渡女方家相親了。“這個男的是機關單位的,33歲了,這是我第八次帶他出去和女方相親了,而這次的女方是一位熱心牽線的退休老人那邊介紹的。”
安排他們相親,老伯有報酬嗎?“沒有,我們都是免費的,當成一種興趣在做,真的成了結婚了,新人會請喝喜酒、給紅包,可這個都是自愿的。”老伯說,成了這么多對,最大的紅包是2000元,最小的是400元。
牽線攻略 門當戶對
做了20年“月老”,老伯覺得成功率比較高的是門當戶對的。“我介紹的時候也是按兩個人條件,覺得差不多的才介紹。”老伯說,門當戶對的,走到一起的概率大,婚后也比較幸福。
但是這幾年,老伯也感慨越來越難做了。“目前在我這里登記的有100多人,可是女的就占了80%,女多男少。”他覺得這跟廈門外來女性多有關系,“很多外來姑娘不會要求對方有車有房、十全十美,男孩子壓力也小,很快就組成家庭了,而本地的姑娘多數會考慮很多,不僅是物質方面,還有是否外地、生肖、八字,自己就把范圍設定窄了”。老伯建議,婚戀還是兩個人能溝通得來比較重要,“日子還是跟人在過的,不是跟條件在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