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問題2】 為什么要讓漁民上岸? “原始不等于生態。這些漁船停泊在避風塢內,還保留著原始的生活狀態,吃喝拉撒都在水面上,生活垃圾、大小便都直接排入海里,產生了環境污染以及治安、消防等隱患。”針對市民普遍存在的疑問,漁監部門有關負責人進行了解釋。 自從演武大橋建成通車后,避風塢已經不具備漁港功能。不過,仍有不少漁船長期停靠沙坡尾避風塢內,這樣的漁船共計141艘。其中,本地船舶83艘(有證船舶75艘,無證船舶8艘),異地船舶58艘。這些本地有證漁船中,有55艘長期停靠港內未出海,另外20艘也只是偶爾出海。 昨日,住在南溪仔乾街的阮亞嬰回憶說:“我小時候,避風塢的水質很好。這幾年來,避風塢的環境越來越差,改造很有必要,我們漁民也希望避風塢越來越美。” 【焦點問題3】 疍民文化是否會消失? 有市民提出擔憂:漁船退出漁民上岸后,疍民文化是否會消失?對此,廈港街道解釋道,疍民是指終生漂泊于水上,以船為家的漁民,現在早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疍民,“避風塢的漁民在陸地上都有自己的家,他們的生活已經從海上轉移到了陸地上。” 此外,2008年廈港街道為了保護疍民文化,在沙坡尾社區建設了疍民風采展示室,并收集和購買了許多疍民的首飾、衣服、照片等。在今后沙坡尾有機更新中,街道也將尋找合適地址,對疍民風采室進行有機更新,讓更多的人了解疍民文化,并傳承疍民文化。 【現場】 漁船退出漁民轉產轉崗 工作啟動首日 25艘漁船簽約 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危婧璟)昨日上午,75歲老漁民阮亞嬰早早地來到了廈港街道蜂巢山社區三樓會議室,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他在“沙坡尾避風塢漁船退出漁民上岸轉產轉崗經濟補助協議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四艘船,補助金、獎勵金加起來的補助費用超過50萬,我真的很滿意。”阮亞嬰說。 昨日是“沙坡尾避風塢漁船退出、漁民上岸轉產轉崗”工作啟動后的第一個簽約日,據了解,沙坡尾避風塢75艘有證漁船(即在廈門漁港監督局登記在冊的廈港街道轄區內的小型漁業船舶)可享受補助,昨日已有25艘漁船簽訂補助協議,占有證漁船的三分之一。記者在廈港街道蜂巢山社區三樓會議室的“一站式服務”現場看到,現場張貼了醒目的辦理流程,廈門漁港監督局、沙坡尾邊防派出所、廈港街道和各社區的工作人員都集中在這里,相關手續可一站式辦齊。 值得一提的是,廈港街道還為轉產轉崗的漁民提供轉業培訓費,同時有針對性地開設職業技能培訓班,讓漁民上岸轉產后能有一技之長。昨日在“一站式服務”現場,廈港街道勞動保障所張貼了近80個崗位的招工信息。記者注意到,這些工作崗位的年齡限制較少,有的崗位可接受60歲以內的員工。 |
相關閱讀:
- [ 05-15]避風塢下半年清淤 接官亭舊牌坊有望重現沙坡尾
- [ 05-13]沙坡尾避風塢下月起封閉整治 將進行海底清淤工作
- [ 04-28]8個月拍攝《沙坡尾》 廈門紀錄片將登上央視
- [ 04-28]硬件改造軟件提升 沙坡尾片區改造征求居民意見
- [ 04-28]沙坡尾要重現歷史記憶 6月份將著手實施改造
- [ 04-27]央視紀錄片《沙坡尾》試映 揭秘廈門最古老港口
- [ 04-13]廈門《沙坡尾》:用眾籌記錄“鄉愁影像計劃”
- [ 12-18]學生聯手走進廈港 用3D圖留住記憶中的沙坡尾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