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原救世醫院改造后的效果圖。
海西晨報訊(記者 李凌)過去一年多來,“全島博物館”計劃一步步推進鼓浪嶼的人文再造。危房、醫院、私宅……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下,鼓浪嶼的一棟棟古建筑“活”了過來,成為了具有生命力的博物館,繼續講述鼓浪嶼動人的故事。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這對于逐步推進“博物館島”計劃的鼓浪嶼來說,不失為一個重要的時間點。
2013年的今天,鼓浪嶼管委會代表與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舉行委托編制“鼓浪嶼文化遺產地社區博物館發展規劃”(意向)簽約儀式。當時鼓浪嶼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鼓浪嶼有望建成一座“博物館島”,話猶在耳,鼓浪嶼的博物館已如雨后春筍,遍布全島各處。
為建博物館 管委會搬家
鼓浪嶼管委會最近搬家了。從鼓浪嶼鹿礁路16號的原英國領事館搬遷至鼓浪嶼復興路28號。
原英國領事館是許多上島游客的第一站,而對于辦公者來說,這里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那為什么管委會還要搬家呢?
事實上,管委會遷離原英國領事館正是在鼓浪嶼申遺、推進博物館島的大背景下進行的。鼓浪嶼管委會在鼓浪嶼整治提升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堅持“文化景區+文化社區”的發展定位,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啟動原英國領事館的保護利用工作。
據悉,鼓浪嶼管委會于2003年搬進原英國領事館辦公。有關人士透露,原英國領事館將作為重要歷史文化展覽平臺,集中展示自鴉片戰爭以后鼓浪嶼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文化印跡。
危房變展館 老建筑活了
原荷蘭領事館也從危房變成了主題博物館。
“鼓浪嶼近代建筑群”是鼓浪嶼上獨具特色的建筑群,“全島博物館”計劃將重點歷史建筑、多國領事館納入公共開放的無圍墻生態博物館系統,變成活化歷史的重要資源。這一年半來,“全島博物館”計劃一步步推進鼓浪嶼的人文再造。
位于中華路5號的原荷蘭領事館一層是“大航海時代與鼓浪嶼———西洋古畫及文獻特展”,二層為馬約翰紀念館。而在此前,這里一度成為危房,拆除重建后又成為旅游紀念品商店。去年,鼓浪嶼管委會將其收回,并對公眾開放,這也是鼓浪嶼上的8處原領事館或官邸中,最先對公眾開放的。
“島上的每一棟老建筑,一磚一瓦都蘊含著歷史故事。”多位申遺專家直言,島上的老建筑,要讓它們“活”起來。
故宮文物館 促兩岸交流
救世醫院的舊址則將迎來深藏故宮的珍貴文物。
去年11月,廈門與故宮博物院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籌建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這是故宮外國文物首次進行異地展示。該項目選址為鼓新路68號、70號、80號,總投資約1.3億元,救世醫院舊址改造成主展樓、醫生樓改造成專家樓、護士學校改造成辦公樓,新建門衛用房、半地下文物庫房和配套設施用房。該項目計劃于2016年竣工。
“我們希望突出展品的歷史價值,通過文物向大家講述歷史。同時,這也是促進兩岸交流的一個很好的方式?!惫蕦m鼓浪嶼外國文物館籌建辦公室副主任沈天鷹表示,廈門本身和臺灣有很密切的接觸,兩岸故宮也有很多接觸,三方如果走到一起,可以做很多有意義有深度的事情。
故宮文物第一次做異地展示,為什么選擇鼓浪嶼?
事實上,早在半年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一段話就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此次與鼓浪嶼合建外國文物館,可以讓這些藏于深宮的珍貴文物找到一個氣質相宜的展覽空間,更好地發揮文物的價值?!?/p>
“氣質相宜”———這句話切中了鼓浪嶼之所以能被故宮選中的關鍵。
曾經,古羅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等各種建筑形式紛紛移植于鼓浪嶼。這些建筑講述著屈辱的國難,訴說著愛國者的自強,也記錄了特殊年代下中西碰撞的火花,如今鼓浪嶼讓建筑“活”過來,用一件件文物繼續講故事給后人聽。
曾經,許多傳教士吸取了17世紀荷蘭人傳教失敗的經驗,他們在鼓浪嶼上接受閩南話培訓。于是,不識漢字的老太太卻能抱著圣經用閩南白話字誦讀,不曾念過書的鼓浪嶼老人卻能用漂亮的閩南白話字寫家書……中西文化碰撞下的驚喜和動人,如今被文化保護者一一記錄、留存。
鼓浪嶼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橋頭堡”,是培養了一大批頂尖人才的文化聚集地,自然與故宮的外國文物“氣質相宜”,而鼓浪嶼每年上千萬的游客量也將為文化傳播的效果大大加分。
正如故宮外國文物館的籌備專家所言,希望這里展現歷史的深意,告訴人們中國如何受西方影響,又如何錯過了那段時間。所以,“博物館島”的精髓不僅僅在博物館,更是一種對歷史和文化的思考和傳承。
希望有一天,來鼓浪嶼的游客們帶走的不僅是餡餅和奶茶,更是歷史和文化。
? |